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常在琐碎的工作中感受到职业的疲惫与困惑。翻开张玉石老师的《做班主任,真有意思》,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一盏明灯。书中那些鲜活的教育案例与智慧的理念碰撞,让我重新审视班主任的角色——它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生命的唤醒者、心灵的摆渡人。
一、从“权威者”到“合伙人”:班级经营的智慧转身
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以“管理者”自居,用规则与惩戒构建秩序。张老师却提出“班级经营”的理念: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合伙人”,将班级事务的决策权交还给学生。书中提到的“班级听证会”让我深受启发:当学生通过民主议事制定班规时,那些原本冷冰冰的条例,因承载着集体意志而变得温暖有力。
在实践这一理念时,我曾组织学生设计“班级法庭”。当两个因争夺课外书发生争执的孩子站上“被告席”与“原告席”,其他同学化身“陪审团”分析事件时,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不仅能理性评判对错,还会主动提出“共享阅读时间表”的解决方案。这种自主管理的过程,远比教师单向说教更能培养责任意识。
二、以心换心:构建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
书中“做学生的心理同龄人”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张老师建议教师主动接触学生喜爱的动画、游戏甚至网络热梗,这让我想起班上一个沉迷《原神》的男孩。当我尝试了解游戏角色“钟离”的背景故事,并与他讨论角色台词中的文言文时,他眼里的戒备化作惊喜:“老师,您也玩这个?”从此,这个总在作文本上画游戏人物的孩子,开始主动将游戏叙事转化为写作素材。
“微笑效应”与“拇指效应”的实践更让我体会到教育的美好。面对总忘记值日的学生,我不再板着脸训斥,而是举起手机拍下他主动扶起摔倒同学的身影:“这张照片应该叫《暖阳下的骑士》。”当这张照片出现在班级墙报时,他成了最积极的值日生。原来,发现优点的眼睛比指出错误的手指更有力量。
三、错误即礼物:在试错中绽放成长之花
“允许学生犯错”是全书最具冲击力的观点之一。书中提到:“学生犯错后,我们眼中应该闪烁的不是怒火,而是发现教育契机的光芒。”这让我反思曾经对“完美”的执念。当班上的“小话痨”又一次在课堂上插嘴时,我借鉴书中的方法,任命他为“课堂秩序观察员”。角色的转换让他从规则的破坏者变成守护者,甚至发明了“红绿灯提示卡”来委婉提醒同伴。
在开展“厨神争霸赛”活动时,有个小组因操作失误让蛋糕糊了。我强忍住亲自示范的冲动,看着他们在焦糊味中总结出“火候控制三原则”。当这份带着焦痕的蛋糕被评为“最具科研精神奖”时,孩子们眼中跳动的不仅是笑意,更有战胜挫折的骄傲。
四、家校共育:让教育成为合奏而非独唱
张老师提出的“影子老师”概念彻底改变了我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以往总在家长群里发通知、提要求,现在则会定期举办“家长智慧沙龙”。当某位工程师爸爸带着电路板教孩子制作“声控班牌”,当烘焙师妈妈指导全班制作《草船借箭》主题饼干时,我忽然明白:教育不该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共同谱写的交响乐。
疫情期间,我们班发起的“家庭阅读树”活动更印证了这一点。每个家庭将共读心得写在树叶形卡片上,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位常年在外务工的父亲在视频里给孩子读《傅雷家书》的片段,那颤抖的声音让所有参与者湿润了眼眶。这一刻,教育超越了知识的传递,成为情感的纽带。
五、成全儿童,亦成全自我:班主任的生命觉醒
书中“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像一剂良药治愈了我的焦虑。曾经,我也像那位沿海城市的教师般,把每分钟都换算成“教学生产力”。直到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桂花,看着他们为“细碎花瓣像星星还是像米粒”争论不休时,才懂得张老师所说的“被心感觉到的时间”何等珍贵——那些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恰是教育最美的注脚。
在实践“班级达人秀”时,那个总是默默缩在角落的转学生,竟展示了惊人的剪纸技艺。当她将作品《百鸟朝凤》贴在教室玻璃上,阳光透过细密的镂空洒成满地星光。这一刻,我忽然懂得:班主任的幸福不在于打造完美班级,而在于见证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合上这本书,窗外的玉兰正在绽放。想起书中的话:“当我们用关心的心拨动自己的乐器,音符所能到达的地方,比翅膀更远。”班主任工作固然有操不完的心、理不完的琐事,但当教育回归“成全生命”的本质时,那些疲惫都化作了滋养心灵的清泉。愿我们都能如张老师所言,在成就学生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意义。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