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德育教育应该抓住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及时调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切实地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班里有名学生叫吴佳益,是名女生,长得白白净净,眉眼间还透着股灵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却不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也是态度不认真,开学的半个月时间,她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面补家庭作业。不仅如此,他还调皮到老师拿他没办法,同学对他也是能躲多远是多远,同桌也不知道换了多少回,总之,他就是人人眼中的“麻烦”。为此,我也教育过她,也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沟通,可每次都是无用功,吴同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功力实在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接下来,作为一名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新班主任,我有些沉不住气了,每当她不完成作业时,我不仅会让她把作业补上,还会罚写一些内容,只要不是主科课,不管上课、下课,我就都会到教室里“盯着”她写。一周下来,我是身心俱疲,然后她的成绩并没有什么好转,更糟糕的是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了:她会目光很呆滞,脸上没有笑容,有时跟她说话也装作没听见,动作慢吞吞,故意写得很慢,看你生气的样子她好像还洋洋得意......
我迷惑了。怎么我把自己在校的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吴佳益身上,她并不懂得感激,甚至更加仇视我了?她就那么不爱学习吗?就算是不为自己,为了家人学一学,写一写也不行吗?于是我准备去家访,见一见吴佳益的爸爸或者妈妈。(之前都是和她的外婆沟通)
一个周末,我按照和吴佳益外婆约好的时间来到了她家,对于我的到来,她显然是才知道的,从她有点惊恐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虽然有点意料之外,但她还是象征性地跟我打了招呼,我和她外婆聊着,她的反应也很平静,当我们谈到她的学习时,她就开始不淡定了,对外婆怒目而视,我分明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本不属于小学生的仇恨。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我们更尴尬:她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就摔在了地上,然后留下一句:“我才不要你管,我就不要学习”就跑进了自己的房间,让我们缓过神来的还是她关门的那一声“砰”的巨响。
外婆流泪了,开始向我诉苦。吴的妈妈刚生下他就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了,爸爸没有要孩子的意思,更不会出抚养费,妈妈一直在外打工,一年回来几次,孩子基本都是外婆带大了,由于缺少父爱母爱,孩子越来越叛逆,在家无法无天,想怎样就必须怎样,对太婆更是无礼,这就是现状。
听后,我很是震惊。我可怜这个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亲的爱,她多受了多少委屈?少了多少快乐?我可怜这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自己坚强,她多承受了多少压力?又有多少不情愿?我更自责,我并没有考略过她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当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我做的是一味地埋怨,一味地惩罚,甚至是歇斯底里地吼叫,在我这里,她得不到一点光热,甚至我就像一个吸热气,不断吸走她身上的热量。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对症下药”,就不会像个无头苍蝇乱撞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尽可能多地给予她温暖,并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对吴多鼓励,尤其是当其取得成绩时,更要表扬;跟班级里的同学尤其是班干部也进行疏导,请班干部多多主动邀请她参加班级的活动,让吴感觉的班级也有她的一部分,班级就是一个整体,是她的家,是她温暖的港湾。
一次特别的班队课上,我每次叫一位学生站起来,然后让大家夸一夸这位同学的优点,大家也都很起劲,轮到了吴佳益,她有点慌张地站起来,同学们也都没了声音,时间好像一下子静止了,这时我缓解了尴尬的局面,说:“吴同学每次劳动的时候都很积极,也许同学们都没有注意到,老师却每次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听了我的话,吴的眼睛里闪过了一抹亮色,大家开始小声地说话,然后吴的同桌突然站了起来说:“上次我生病没来上学,是吴佳益帮我抄的作业内容,送到了我家。”接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吴的眼睛越来越亮,嘴角也微微上扬,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每位同学的一举一动在老师的眼里都看得清清楚楚,老师也深深记得每位学生做过的好事,吴同学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小朋友,希望大家以后多与他一起活动,一起进步。”“孩子们,你们也要记住,表扬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觉到快乐。”这次课以后,越来越少的同学向我反映吴又做了哪些“坏事”,越来越少的老师向我抱怨吴有多不要好;我越来越少地发现吴不认真完成作业……当堂背诵课文的时候她受到表扬;习字册写得认真的时候她受到表扬(我真的没有想到她的字可以写得那么美);上课积极思考的时候她受过表扬……一切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对于她的过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表扬的闪光点绝不“放过”,一句话: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用爱感化。
德育不是说的,而是做的。像吴这样调皮的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被老师斥责,被同学排斥,导致他们越来越顽劣,不听管束,成了班级里的一个“大难题”,成了家里的“大魔头”,如果没有足够的包容心,吴也许还是那个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捣蛋鬼”,在吴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欣赏和鼓励后,相信就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化。教育事业就是需要我们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怀揣着爱感化和点化学生,从丑陋中发现美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秀品质,以点石成金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走向生活,从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并内化为一种素质。
(投稿人:周铁小学 赵月)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