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孩子创作过程中捕捉到的精彩瞬间,展开思考,生动形象地向读者立体呈现教师的观察、分析与评价过程。阐明审美愉悦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完成作品就好到再三回访,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由教师视角到儿童视角……使美术活动评价环节回归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初心。
【关键词】 审美情感 儿童视角 多元评价 悦纳自己 享受过程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术活动中适宜的评价能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享受创作的过程并产生成功愉悦的美好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学习能力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从他人的评价中逐渐学会独立、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水墨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非常适合幼儿无拘束,天马行空的特点,运用水墨孩子能自由自主,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受水与墨产生的变化,给自己带来快乐。获得一种积极、愉悦的创作体验。因此,对幼儿水墨作品的评价更多的要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个孩子创作“蝴蝶飞飞”过程中有图有真相的精彩瞬间。
一、描述
孩子们在认真地画自己的“小蝴蝶”,教师巡回时观察到:
镜头(一)
幼1:这只蝴蝶把这只蝴蝶的翅膀遮住了一下!(作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两只蝴蝶的前后遮挡关系,进而在第三只蝴蝶出现时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并且可以看到三只蝴蝶的颜色各不相同,边上的小花也采用了小蝴蝶的颜色——黄色予以呼应,在配色方面很是讲究。布局有疏密,有留白。)
(幼1:每当注意到老师在关注他时,很自豪地摆出pose,并且与自己的画同框,满满的自豪感!水墨活动使他感到身心愉悦!)
镜头(二)
幼2:我要画一些彩色的花朵。
幼3:你画的是树吗?
幼2:我的小蝴蝶在树里,你们看不见,发现不了。也找不到它的眼睛。
幼3:你画的是花树。
幼2:我喜欢彩色。我把蓝色和红色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这种颜色。
幼2:好像得再加点粉色。(专注并享受调色的过程,并且很自然地回答同伴的问题,不断地边探索边自言自语,注意力完全沉浸于色彩混在一起的新发现。)
镜头(三)
幼1:这幅好,那幅画得不好!
幼4:哈哈!(得到同伴的赞扬,喜形于色,沉浸享受。)
师:好在哪里?
幼1:翅膀有大有小。(关注形。)
师:颜色有变化吗?(关注色。)
幼1:有深有浅。
师:是的,这样的翅膀看起来薄薄的,真的在飞一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幼4:(摸摸头,想了想)我“唰”一下就好了。(孩子总结具有画面感,动作干净利落,落笔很果断。)
师:毛笔按下去画,毛笔尖尖的地方颜料多,所以深,毛笔肚子水分多,所以颜色就浅,是这样的吗?这方法真好,等会儿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下。(教师关注作品的亮点,引发幼儿回忆,并将偶尔的经验进行提炼,准备在点评的时候加以推广,个体的习得经验将成为幼幼之间相互学习的极好材料。)
二、思考:
(一)多彩的思维 个性的表达
每位孩子的创作过程都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多元的交流,个性化的表达……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他们在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感性地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这种灵动的、真实的创作过程是珍贵的,值得被尊重的。
(二)支持的氛围 悦己的过程
心理学家罗森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镜头(一)幼1幼2的状态显示出孩子的创作过程是自信的、专注的、愉悦的、享受的。这段过程不受评价的制约,教师即使巡视,也不带有任何评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孩子们能自由想象,不受干扰和阻碍,能无所顾忌地探索、创造,使个性化的表达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三)流畅的对话 自信的再现
镜头(二)幼2状态的启示——对于孩子作品的评价,最终的成品不是唯一的依据,创作过程中幼儿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值得关注的。镜头中孩子专注投入的创作神态,轻松自然无负担的对话交流,呈现对自我创作的认同和悦纳。欣赏孩子绘画的最好方式不是“看”,而是听他“说”——说他们的想法,表达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画。孩子的想法是通向以后对绘画技巧学习的最好路径,幼儿审美经验逐渐丰富,对线条、色彩、空间、构图等艺术形式语言的认识和使用,对形式美的领悟也逐渐深入。比如:如果仅仅看幼2孩子的作品,对照绘画的主题,主观的评价:“不画蝴蝶,画了一堆墨团团。”“又没好好画,尽捣乱。”这种主观臆断负能量满满的评价,只会错过倾听孩子审美想象的过程,带给孩子无辜的挫败感。而静心倾听,你会了解到作品产生的过程,就会惊讶于孩子的无拘束的想象和对色彩变化的执着探究。《指南》中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别人,更不能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我们所追求的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四)真诚的欣赏 互动的学习
镜头(三)幼4状态的启示——《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和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教师巡视中敏锐地抓住了孩子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也是水墨技能习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用欣赏的口吻,自然的提问,引导幼儿回忆作品创作的过程,在倾听中读懂孩子的作品,读懂孩子的创作方式。将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的散点经验进行提炼小结,变成他人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将它推广给其他孩子,形成幼幼互动式的学习氛围。
(五)作品的回访 认知的提升
鼓励幼儿回访自己的作品,自然互访他人的作品。通过回访的形式回顾以前的想法,通过分享来学习他人的感想,当他们回访和再次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他们的认知水平会得到提升。比如:幼1通过回访自己的作品,总结出自己采用了遮挡法;幼4通过回访,总结出自己创作所用的方式方法:“一笔下去,干净利落,所呈现的水墨有深有浅,形成翅膀的透明效果。”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认知。
三、评价:
1.给孩子回访自己作品的机会(自评)。讲述是分享自己作品故事的机会,是对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反思,也是审美情感的分享。而伙伴倾听他人作品故事,也是学习他人审美情感的方式。幼1的作品展示和介绍将会带给孩子们色彩和布局上美的感受,以及事物遮挡怎么表现的经验;幼2展示并讲述自己作品的故事,带着他满满的自信,他的调色经验对于他以后的创作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而他的分享会引领孩子们从另一个丰富的色彩天地,去感受作品美,领略所表达故事的意境美。
2.给孩子互访他人作品的机会(互评)。请幼儿欣赏作品展览,访问他人作品,找出他人有创造性的表现,讲述自己对美的感受,展示自身对美的评价能力。为他人感到高兴:“我喜欢这幅,看上去有留白的地方,也有画的地方,有疏有密。”“这幅花朵引来了蝴蝶,颜色各不相同,像是《三只蝴蝶》的故事。”“这两只蝴蝶在跳舞,好看。”……
3.教师点评,师幼互动中,引导孩子学习他人创作想法以及表现方式,为以后的创作积累表达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师:刚刚小朋友注意到这只蝴蝶的翅膀轻轻的,透明的,有飞的感觉,请问幼4小朋友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最满意的地方在哪儿?等。这样的问题指向的是幼儿自己,能引发幼儿对创作过程的反思,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思考。
总之,教师敏锐的观察,耐心的倾听以及基于儿童视角的分析与思考,使得评价环节跳出以往单一的“象与不象”对错式评价,转向多元评价;由静态评价转为动态评价,注重活动的过程性,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获得的审美愉悦更具亲和力、激励性,也更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使幼儿更能欣赏和悦纳自己,从而能更加积极、快乐地参与艺术活动。使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真正回归支持发展,促进发展的初心。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 孔起英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3)《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美】朱莉.布拉德/著 陈妃燕 彭楚芸/译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稿人:宜兴市进修幼儿园 潘年)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