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教师作品>内容详情

【今日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发布时间: 2022-09-26 10:53 作者: 余娟 浏览量: 4174 【公开】

风雅桃溪·踏歌而行

——桃溪诗词“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之二十一

【卷首语】

四季分明的古镇桃溪[1],在诗词书画间流淌,“二十四节气”的图卷沿途展开,一首小诗绽放着“春分”红杏闹枝头的春意,一张相片凝结着桃溪河畔的蒹葭“白露”,一曲小令传唱着梨花风起的“清明”,一幅题字书写着“立冬”寒窗好读书的精气神。这里是桃中人共同研学的诗词空间,在一路向美的风雅诗意中,亲近家乡自然风光,知晓时空节令更替,于春秋故事中博闻,在山川草木中成长,传承着质朴豪迈而又含蓄内秀的桃溪文脉。

手工制作:一(9)沈云舒

【起】

董秀英老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或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承】

一、诗词中的立秋

节气交替,日月轮回。春耕秋收,夏种冬藏。生活忙碌,劳作辛苦。洒落汗水,耕耘岁月,种下今天,收获明天。种下真诚,收获快乐。用心品读,用心体味,诗词中的立秋,给我带来别样滋味。

(一)

初一(10)班  王家豪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 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 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二、美食中的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若是在古代,人们会举办迎秋仪式,非常重视。在现代,虽然很少地方会举办这样的仪式活动,但传统美食还是不能少的,吃了传统美食,就相当于你迎接了秋天。那么,立秋吃什么传统美食呢?

1、吃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称为“咬秋”,在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立秋吃西瓜就是一种尝鲜。西瓜原本在宋代从西域传入中原,据《二般秋雨斋随笔》中记载,西域妇女择立秋之夜到田间去摸瓜,称之为“摸秋”。可能和西瓜的形状像孕妇的大肚皮,瓜内有子象征有儿子有关。在民间习俗中,“瓜”总与繁育后代有密切关系。

3、吃绿豆百合汤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比较讲究,吃喝也是跟着时令走。她说,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立秋后,绿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暂且“歇歇”,脾胃虚寒的人勿吃冰镇西瓜,立秋后燥令当时,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待在空调房时,肩颈、肘膝关节处该“捂”起来。 

此外,作为立秋的风俗,还有“贴秋膘”一说,因为夏天十分炎热,大家的胃口都不好,人都会变瘦,身体有些虚。一夏无病三分虚,而秋天就是最好的进补时期。所以,到了立夏这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即通过吃炖肉等荤食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此举就称之“贴秋膘”。

【转】

有耕耘,有收获。一粒种,万颗粟。四体勤,五谷丰。芒种,愿你开心收获,快乐播种,是你笔下美好的样子。

(一)画笔绘芒种

初一(9)班周夕妍书法作品

初一(10)班冒羿丞书法作品

【合】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一叶落而知秋,秋天来了,迈着风的碎步,相拥着云的绮丽,散发着菊的芬芳,沐浴着甘霖雨露,摇曳着果的分量,游走着五彩的梦。

落叶翩跹,是秋在舞蹈;寒蝉嘶鸣,是秋在祈祷,风过平岗,是秋在微笑,雁儿南飞,是秋在奔跑。秋意中,思念翻转,五彩斑斓,有记忆的灿烂,更有憧憬的期盼。

结合同学们的自评互评,老师为本次活动打了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能加强“译、赏、书”,提升语言审美力

【后记】

[1]桃溪,古称“张溪”,因上游两岸遍植桃花,又得名“桃溪”。穿镇而过,是张渚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陆希声隐居宜兴时游桃溪,留下“芳草霏霏遍地齐,桃花脉脉自成溪”之名句。宋代苏轼,岳飞均先后临桃溪访故旧,并留诗文。桃花溪上,自古为诗文鼎盛之地。

供稿:宜兴市桃溪中学  余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