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画是孩子们的共性。幼儿绘画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感觉、组合、表达世界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画画只是一种游戏,要想欣赏到真正的幼儿画,我们就必须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需要,让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愉悦、投入、敢想、敢画。
关键词:观察,倾听,感受,分享
正文: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色彩涂抹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同时更是能增强动手能力,开启创造思维,放飞想象翅膀。记得在绘本《妈妈发火了》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主人公小山在房间的墙壁上、地板上,只要是房间里能画画的地方都画满了他喜爱的,遇见的人、物、事,把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喜爱的不喜爱的都呈现在他的涂鸦世界中。但是,在妈妈的眼里只有那一片狼藉,而没有发现小山的童心世界。在妈妈的指责里,小山悄悄消失了,我觉得消失的不是小山这个人,而是小山对画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宝贵的财富,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欣赏童画呢?让我们走进童心世界,倾听童言,感受童趣,在童画中欣赏孩子世界里的纯净、美好和色彩斑斓。
1、走进童心
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孩子的所思所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孩子对画画的兴趣。
1、做回孩子,望世界
我国著名的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画画也是如此,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他们才得到感兴趣的画画素材,才能在画画的过程中做到意在笔先,下笔如有神。只有对物体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胸有成竹”地将它表现出来。生活是绘画的源泉,一景一物,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需要放下身段,做回孩子,和他们一起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
曾记得在组织小班美术活动《绿绿的小草》时,我和孩子们在餐后散步时,有意无意地观察后园草坪以及小山坡上的小草,这些小草有刚刚长出的嫩绿色,有成熟的深绿色,也有伴着几点枯黄的秋香绿,它们有的高有的矮。孩子们在玩耍嬉戏中不时拔上几根小草,然后跑到我的身边,告诉我他们的发现,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次观察并不能让孩子们尽情尽兴,第二天,我仍旧带孩子们去草地玩耍,去发现草的变化。孩子们忽然发现小草有的向上生长,有的斜躺在泥土上,有的甚至耷拉着,这些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惊喜。在绘画时,孩子们因为有了对小草的了解,画出的小草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时高时矮,时深时浅,有挺拔也有歪斜,这就是孩子们“胸有成竹”的表现,也是源于孩子们对小草的兴趣,对小草的观察。
在中班五人组画《春天的公园》活动中,我特意带孩子们去公园观察体验。其实公园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游公园时,家长一般都不会向孩子耐心解说,常常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而已。因此,我带着孩子倘佯在春日暖暖的阳光中,就近参观尹艺馆。此时的我是孩子们的伙伴,和他们一起观察绿茵茵的小草、柔软的柳枝、五颜六色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走进大自然,我们的体验不局限于眼睛的欣赏,而是各种感官的感受,在看看、摸摸、说说中,孩子获得了关于春天公园的整体认知,为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表现积累下了更丰富的素材。
绘画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该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有兴趣,孩子们就会“爱屋及乌”,喜欢的东西,画起来自然就轻松愉快,而不喜欢的东西,成人强加他们的画起来就会如同嚼蜡,自然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有句话说得好:境由心生,心悦则觉物美。因此,我们需要常常带着孩子观察现实生活,自然环境,和孩子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欣赏、表现美。
2、蹲下身子,听世界
经常和孩子们交流,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绚丽多彩,纯净美丽。在孩子间的交流中,我们又会发现他们相互讨论,相互合作,会开拓出许多的思路,而且取长补短,不仅增进了师幼、幼幼间的友谊,更是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
在一次观摩水墨画活动时,我们发现整个活动的舞台都是孩子的,教师是倾听者,是支持者。大班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中,从欣赏大师的动漫水墨说感觉,到赏画分析,都是孩子们交流、讨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用赞赏的态度倾听孩子的赏析,用鼓励的目光支持孩子的感受。谁说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中一定要有小蝌蚪?也许小蝌蚪这会儿正在荷叶底下独自思考;谁说小蝌蚪找妈妈不能去问水母妈妈,只要有合适的理由,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只要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声说世界,尊重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画画,那么,孩子就能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绘画《好看的风信子》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了风信子,一个白色的块茎,拖着几条根须,上面还有着几片绿色的叶片,叶片中间是一串谈绿色的花苞。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都会问我:“风信子为什么还不开花?”他们也会一起交流:“风信子的根须变多了,变长了,花苞变成了粉色。是不是就要开花了?”经过两个星期,风信子终于开出了一串粉色的花朵。整个活动,老师只是孩子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倾听者,我们一起观察、交流、讨论,孩子们知道了风信子的茎是圆圆的,像球一样;风信子的根是一根一根的想面条一样;风信子的花朵小小的抱在一起变成了一串花团。最后,孩子们运用自己获得的经验再现好看的风信子。《指南》指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幼儿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引导幼儿在强烈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真实表达。绘画活动《好看的风信子》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再观察、再发现,风信子的形象早已印在孩子们的脑海,我们只需静静倾听他们的画。
2、感受童趣
绘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他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愿。当他们用稚拙歪斜的线条拼成的似是而非,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形状时,我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他们的世界,需要的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听听孩子的解说,看看他们眼中的真实世界,感受一下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1、倾听童言,问童趣
在《热带鱼吐泡泡》活动中,甜甜小朋友先是画了一排的热带鱼,条条嘴巴朝上,排列的可以说是整齐划一,接着在每一条的热带鱼上方画上一个个圆形的泡泡。看到这儿,我们常常会给出这样的建议:鱼儿怎么会排队呢?鱼儿吐的泡泡应该有高有低,有紧有疏……那天的我很好奇,甜甜为什么会这样画?我很想听听里面的故事:“今天热带鱼比赛吐泡泡,所以它们要排在一条线上,它们还要比赛谁吐的泡泡多呢!你看,这条鱼吐的泡泡最多,一个连着一个,有那么一长串的!”因为孩子对画画的执着,也因为我对孩子画面的好奇,引出了孩子心中那个童真有趣的故事。
绘画本不是应该与不应该的事,重要的事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快乐与否,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画中想要流露什么?表达什么?我们只要花一点点时间蹲下身子,低下头来静静倾听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眼中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童真世界。
在绘画活动《美丽的秋天》中,阳阳小朋友在勾画好画面的轮廓线后,又在纸的最下方涂上了黑黑的、宽宽的一条,与整幅画面形成了明显的不协调。旁边的孩子立即在喊:“老师!老师!阳阳乱涂乱画了……”我走近一看,阳阳连忙解释“那是一片泥土,我的花园里有着大片的泥土,花儿才会长得好呀!”我为阳阳的想法感到高兴,及时表示了赞赏。“老师表扬我了!”听着阳阳的话语,我庆幸,我给了孩子一份自信,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儿童内心世界。
2、捕捉意象,观童趣
孩子的画是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他们画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单纯、稚拙、梦幻、甚至荒诞,也正是我们乐道的童趣的由来。曾看到过这样一幅画:一只狐狸仰头看着空中的葡萄,似乎站起来就能吃到葡萄,但中间隔着月亮和星星,葡萄又似乎高高地挂在遥不可及的天空,这种既近又远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了孩子特有的想法,把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意蕴和情调大胆自在地表现出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在绘画活动《螃蟹》中,我首先运用歌曲帮助孩子回忆并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在歌曲本身的诙谐有趣让孩子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记忆犹新。在唱唱说说的氛围中更引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谁能说说螃蟹长什么样?”“螃蟹有八条腿,长在身体的两边。”“螃蟹有一对大钳子,长在眼睛的两边。”孩子间的交流、补充,完整了他们对螃蟹的认识。
接着通过播放图片,让幼儿欣赏各种姿态的螃蟹,让幼儿感受螃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状态。水中的螃蟹、沙滩上的螃蟹、石头旁的螃蟹,都是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螃蟹的认识和了解。螃蟹走路的样子让孩子们欲欲试试,也体验了螃蟹的八条腿走路方式。“你喜欢那副画上的螃蟹?喜欢螃蟹的哪个地方?”“喜欢螃蟹的动作。”“喜欢螃蟹的颜色。”“喜欢螃蟹的眼睛。”……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欣赏螃蟹,在交流讨论中还丰富了孩子对用色、色调的经验,加深了螃蟹不同姿态的印象。
最后,幼儿通过对现实中螃蟹的观察,结合自己的意愿、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螃蟹。有的是螃蟹哥在散步,有的是螃蟹姐打扮,有的是螃蟹弟弟在顶球……他们的螃蟹都有着独特的故事,他们眼中的螃蟹其实和他们自己一样,是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做着他们喜欢的游戏。不管他们的螃蟹在做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只要孩子给予合理的解释,我都会接纳,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孩子的创造。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区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更主要的是我们也需要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幼儿画中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3、欣赏童画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指南》提到:“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的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还记得有一次美术活动中,在我的眼里孩子的画面上有两个太阳,但听了孩子的讲述后才发现,其中一个被我认为是太阳的是一朵云,而且是一朵狮子云。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是在观察了云朵的变化后,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的。当即我肯定了孩子的作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从成人的视角评价幼儿的作品:树怎么快倒了?人怎么是斜的?仔细想想:难道每棵树都长的笔直吗?也许孩子正斜着身子在观察呢?因此,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分享、欣赏孩子的作品。
1、分享
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不可能同时完成,所以先完成的孩子可以先相互欣赏交流,老师只要做一名听赏者,静静倾听孩子间的分享交流,这样的分享经验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认同,同伴之间的交流又会促进孩子再创作的意愿。
在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接近尾声时,孩子们徘徊在自己和同伴们的作品前,细细观赏,不时评价。你怎么只画了荷花?今天画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主角是小蝌蚪,你怎么没有画出来?我画的是封面,表现的是小蝌蚪生活的地方――荷塘,所以只画了荷花荷叶。你听,这就是孩子们的理解,没有对错,有的是孩子们独特的想法。
2、欣赏
看孩子的画时更应回归到和孩子一样的心灵,用心去看,一个人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的事情真相,只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什么的。
在《小蝌蚪找找妈妈》的水墨连环画中,其中有一幅时孩子自主创作的,有的是小蝌蚪去问水母妈妈:你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有的是小蝌蚪去问猫妈妈:你见过我们的妈妈们吗?直观地观看画面,我们首当其冲的会这样想:小蝌蚪生活在谈水里,水母生活在海洋里,这样合理吗?猫妈妈生活在陆地上,小蝌蚪生活在水里能碰到吗?可是,我们不能忘却了,这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画画思维趋向于多元开放,而不是固定填充的,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表达自己对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创造的快乐,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本身也是一幅最美丽的画。
在孩子的画中我们不用在意色彩的配置,观赏的是孩子自由自在的想象;不用在意物体形象的可爱与否,观赏的是毫无顾忌的小小心灵;不用在意构图的合理安排,观赏的是随心所欲的大胆挥笔;不用在意表现方法的稚拙,观赏的是全心投入的快乐心情。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充分的的尊重,让孩子任意涂鸦,画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精彩理解,创造出五彩斑斓、个性十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画作。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儿童油画棒基础教程》 蒋云标 毛燕玲著
网络文:《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马珍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