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新课标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本文探讨了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只是把文章从字、词、句上做分解讲授,最终把具有文理质感的课文分成了零零碎碎的古代汉语语言知识,而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很多老师都习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串讲的方法,读一句讲一句,并要求学生理解字字句句,从词语到句子,再以段落以及最终的整篇课文,由细节到整体,有的老师还会在讲课前就给学生翻译。其实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关注词句的翻译,过分侧重于知识学习全过程理性分析以及掌握知识,却不关注学生自我领悟能力的培养。
2. 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在文言文作品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性格、情感、追求以及人生态度,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至于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做一定深度的评析与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到文言作品的美感,感受文之雅、文之道以及文之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3. 只重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
文言文的教学跟现代文的教学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文对学生来说易于理解,便于参与。由于学生现有的文言知识储存有限,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确实可能难以对文言作品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把握,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完全不能参与。在以往乃至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活动,这是典型的“单边活动”,这是“文言文工具论”的典型衍生物。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具体表现在: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可由小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在班上解决,学生用尽办法也不能解决的,老师才给予提示性的帮助。反复诵读课文,利用音频指导朗读,给古典音乐伴读,齐读,男女交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重点读,老师让同学读去掉标点的课文,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感情(学生评价学生)。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感情的音响,增加活力,跳跃生命,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课文。在《小石潭记》一文中,我就采用此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的情。《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再则朗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精辟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心灵,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2、学生笔译或口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的文言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桃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增加文章说服力;《桃花源记》为了说明桃源是真实的;《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
3、品析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更深刻地把握和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与赏析。记得东晋的陶潜在他写得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句话则告诉我们:在欣赏奇文的时候要善于生疑要用心理解,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故事以及写文时的心境和历史背景,这样才会穿透文字,力透纸背,跨越时空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记。加强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培养。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如果加以适当的赏析训练会凸显其语言魅力,达到语言训练的以外效果。
文言文语言赏析训练,可从文题、字句、线索、哲思情怀、写法诸多方面下手。如对“童趣”的“趣”的挖掘,可从“趣”在哪几方面,如何得到“趣”的,怎样写“趣”的。《陋室铭》则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为例,感受 “上”和“入”所蕴含的艺术魅力。《爱莲说》则不妨从“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切入,体会作者的洁身自好的情怀。《岳阳楼记》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切入,体会作者的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4、注重课文拓展,丰富文言积累。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五柳先生传》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谈是否喜欢文中的人物。
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也可读一些古代寓言故事,从中领悟先哲的思想,并扩大文言文知识的视野。
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和血液,古老的文言文负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蕴含独特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改革现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投稿人:洑东中学 徐乐益)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