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教师作品>内容详情

面对那些独一无二的“我”

发布时间: 2022-02-15 11:36 作者: 万汉良 浏览量: 1999 【公开】

        

每次当一年级的班主任,一上路总会遇到许多遇到令人头疼的事,如:班中有这样一个孩子,长得比较端正,也比较聪明,却不愿和人交流,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但在班级开展围棋社团活动时,他的小屁股虽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凳子,可是我还是能发现他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他的眼睛时不时地盯着周围小朋友下棋,脸上还时不时地露出激动、可惜的微表情。我立即鼓励他到小伙伴旁边去看下棋。他的头摇得好像拨浪鼓一样,并赶紧坐端正。我问过这孩子的外婆,孩子在家中是不是也不喜欢与大人交流?与同龄孩子是不是也不喜欢在一起玩耍?家长说他在家里不声不响的,有时候他在家我们家长还以为他不在家。孩子也没有什么同龄的好朋友,从来不主动和同龄人说话,路上碰见同班同学也装不认识,躲闪着小眼神,不愿意打招呼。作为班主任的我,心想:孩子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有可能是没安全感,心里怕其他人欺负自己

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安全应该引起我们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如:

一、以我为中心的“我”

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从不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如:有位学生在班级中属于中等偏上的学习水平,有一次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题的一个简便方法,老师请她讲解,她在讲解后补充了一句: “ 老师,这题的解法是我先想到的。 ” 同学们在课后指责她抢功,可她却说: “ 没有我,凭你们怎么会想到,我是我,我怕谁。 ”

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只顾眼前的“我”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高高挂,一切朝金钱看。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心中暗自得意,寻思着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如:有位同学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可从不愿帮助别人,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他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他总是敷衍了事,同学来问他题目,他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同学打电话问他借用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复习题,可电话里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说他自己要用。

该学生的行为,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学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属于那种目光短浅的 ,不会有大作为。

三、幸灾乐祸的“我”

孔子说: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如:有位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 “ 活该! ”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竟然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可他却笑着一溜烟跑了。

该学生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

四、内心脆弱的“我”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如:有位同学一直在班中担任班长,有一次班干部改选,他落选了!他一下子对前途失去信心,成绩直线下降。还有一位同学因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懒学在家,经老师、家长多方做工作,才到校上学,可每次考试,他总说头痛。

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耐挫折力,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困难,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面对这些与众不同的“我”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置呢?虽然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该是浅表性的,不过处理不妥的话将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我们老师要慢下来,静一静,来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处理方法,与学生面对面地平等对话,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那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走进老师,接纳老师,相信老师。老师此时重点应该放在调节学生心态上,尽量让每一位学生也慢下来,静静思考自己的行为,千万别冲动,有话好好说。还是那句话:这育人的工程是巨大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打持久战,我们的爱必须细水长流,暖暖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提供人:宜兴市荆溪小学  盛  云)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