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爱心”主题阐述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和班级教育,主要从爱的教育艺术、激励教育的点滴应用、播种未来的收获三个方面谈了作者的班级教育心得。
【关键词】 爱的艺术 激励教育 个性发展
多年来,我认真抓好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作为班主任,我想方设法抓好德育和智育教育,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市级先进集体。
一、爱是教育的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它应体现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是学校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的组织和建设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学校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那么,一个优秀班集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我的工作实践表明,只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就定能使班级工作走上正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最充分显示其天资,才能在爱好的活动领域里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我认为,这个积极性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目的。
千人千面必然有千重性格,学生在求学期间的表现不会相同。因此,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因势利导,进行个性教育,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1、 以自尊心为突破口。
徐净同学原为班里的一般学生。他的个性极强,犯起性子来,脸红脖子粗,像只斗架的公鸡,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他上课管不住自己,下课还乱花零钱。我发现他自尊心强并有股子犟劲,便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正面引导,还让他当了组长。自从当了组长。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不敢怠慢,很怕有人说他的不是,于是争强好胜,还改正了以往的坏毛病。他进步了,我及时的在班会上表扬了他。看着他喜滋滋的样子,我想到了他“顺毛驴”的脾气,于是有意识地拿他的学习与班内优秀生比较,激起他的那股犟劲儿,果然,他的成绩明显上升,受到各任课教师一致的好评。
2、利用教育机制,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旭,原先是个“后进生”。这个学生的特点是聪明,可不爱学习;讲义气,可又爱打架。我曾多次找他谈话,然而起色不大。去年元旦前,各班要举办联欢会。当我班同学商议如何把新年联欢会办得生动有意义时,他说:“除了主持人外,还应有两个人专门负责招待前来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显得既有礼貌又热情,别让人说我们班的同学不懂事。”我觉得他的建议很好,同时我又想,他很大方,见了生人不怯阵,而且懂得如何接人待物,把迎来送往的任务交给他准没错。于是,我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和另外一名班干部。他显得很兴奋,拍着胸脯说:“错不了。”后来,在联欢会上,他的表现确实另人满意。他很周到地接待并送走了前来参加联欢会的老师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另外,他负责联欢会上食品的发放,由于东西不多,他竟然一个水果也没吃。他的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的夸赞,同学们的认可,令李旭激动不已。联欢会结束后,我与他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个多小时。我说:“你看,你今天表现多好,全班同学最有人缘的就数你了。假如你把自己的形象改变一下,不打架,不骂街,再把功课追上来,老师和同学能不说你好吗?你关心热爱班集体,这是长处,但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学习落在同学们的后面,像你这样聪明的学生,应该吗?”新年后,他的表现象换了一个人。从那以后,我从多方面观察他,随时随地提醒他。他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课堂上他不但全神贯注地听讲,而且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他已经迈进了合格生的行列。
二、激励教育的点滴应用。
激励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首先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积极需求,实现学生个体的自我激励作为进一步实施教育的支点。
1、在挫折中起步。
如今的孩子比较缺乏耐挫折的承受能力,尤其资质较高的学生,有时一点点不顺利也可致使其退步。我们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在挫折中起步,在失败后重新扬起风帆。
我班的体育委员赵丹是本年级六个班的体育委员中个子最矮的,因为自荐被选为体育委员。开学不久,学校组织篮球赛,他积极组织,并任场上主力。在与兄弟班的一场赛事中,对方依仗人高总压制我方,体育委员个矮力不从心,终于两班冲突起来。事后,班长主动去道歉,但体育委员仍不服气,学校有关部门批评了他。挨了批评,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甚至课都不想听了,体育委员也不想干了。我分析了他的情况,决定先转变他的情绪,不答复辞职问题。我给他讲了一个哲学命题: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指出第一个“否定”已成定局,第二个“否定”尚未到来,当前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促其第二个“否定”早日到来。我又进一步帮他分析第一个“否定”的内容,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促成第二否定途径,最后他满脸笑意离开了我。现在他成了年级最出色的体育委员,艺术节上获最受欢迎的电子琴手,在班里他是最受欢迎的歌手。
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是要他勇于承担挫折带来的痛苦,而是学会怎样激发积极的情感,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失败,去消除错误,从而在更多方面完善自己。
2、“大人们和孩子们”。
高一年级是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发展的过程,最容易产生两极情感和自制力较差的时期,又是独立走向迅速增强的时期,也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心理品质最关键的时期。一度有不少家长来校反映孩子在家顶撞父母,不服管教,甚至与家长“冷战”。我发现矛盾较为尖锐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家长平日无暇管孩子却对孩子期望有加型。这种情况多是家长怨孩子,孩子怨家长。一种是家长平日对孩子投入较大,可孩子不能使家长感到满意型。这种情况多是孩子不买帐,家长好心伤。其共同一点即孩子家长互不理解,交流不当。批评学生促其认错是下策,治标不治本,必须使其心动,从内心受到来自家长真情的感动,这样产生的自觉认同的情感,才会带来自觉采取的行动。
我设计了这个“大人们与孩子们”的班会。班会过程是这样:先让孩子带给家长一封我写的信,信上说明班会的意图,并请家长就此机会将自己教育孩子的辛苦,对孩子的期望用一封信的形式写给孩子,信写好后封好让孩子带到学校交给我,不要向孩子说明内容,由我发给他们,让他们在意想不到的情景下亲自朗读近在眼前的父母的来信。我还邀请了张晔的爸爸,赵丽娟的妈妈到班里讲几个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一切准备就绪,这时我发现一位同学还没有交家长的信,经了解,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父亲是位村长,平时工作很忙,而孩子近来学习不理想,父母恨铁不成钢,拒绝写信。班干部们都很着急,怕班会时这个同学受不了这个难堪,为了作好这一对父母的工作,我决定代替家长给这个孩子写信,班会上一定要让她接到一封最让她自豪的信。
班会很成功。当孩子们接过家长的信时,先是个个惊喜,后来一读便个个沉重起来,有几个女孩子还小声地哭起来。那个女生当场站起来读了我写给她的信,她是笑着流着泪读完的。
当孩子们了解了父母的苦心后,便明白了自己的幼稚,懂得了父母的爱之后,便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来就只有改正了。有几个平日很顽皮的男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受到了感染,后来他们对我说:信中的话不知听过多少遍了,可是今天才真正听进去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宝贵的是情感的沟通,只有情投才能意合。
3、帮助他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帮助他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是当今志愿者活动中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思维严密,还展示出一幅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展示出了人与社会的良性关系。
我带班一定成立学雷锋小组。雷锋是60年代的英雄,也是当今做人的楷模,雷锋精神扎根于东方传统美德的土壤中,闪耀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光辉。三月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学习”活动月。在我们的志愿者活动中,接触的是一些孤寡老人,学生们每次为这些老人提供帮助的时候都给这些老人带食物水果,可老人们更多的是将东西强迫孩子们吃掉。最受这些老人欢迎的是孩子们的歌声和拉着孩子们的手谈天。每次活动时,同学们来时一路有说有笑,在走出老人的院落时每个人的表情是凝重的。我问他们感受是什么,大家沉吟片刻说:我们来的次数太少了,老人们还是有些孤独。我告诉他们,现在我国的福利事业还不够完善,你们看到的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正是需要你们将来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地方。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使自己对生活多了一些责任,对未来多了一些憧憬,对今天多了一些思考。
三、播种未来的收获
我认为,班主任是播种未来的收获,这种收获很可能我们看不到,不能自己亲手采摘。这种收获多指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品德思想教育是零零碎碎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是一项耕耘在今朝,收获在未来的工作。因而急功近利者做不来,好大喜功者做不来,满腹私心者做不来,思想贫乏者做不来,缺乏爱心者做不来……它对人的要求太高,它的任务太重大,因而它就更加另人不舍离去。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研究教育内容,研究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贡献。
参考文献:1、程红兵 《做一个自由的教师》
2、张红 《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
3、陈惠英 《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和处罚》
(提供人:江苏省宜兴中学 蒋耀锋)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