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在校门口拥堵的家长已挤到了天桥上,而马路上的“接送”车辆的聚集也同样令交警头疼。
每年9月的开学季,也是心理咨询门诊比较繁忙的季节,既有家长带着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也有自己来咨询的初中生或高中生。本周是学校开学的第一周,处在幼升小(一年级)和小升初(初一)这个分水岭的家长和孩子,开学“心理综合征”的表现更加明显。
家长表现“出位”内心焦虑满满
采访龚老师的时候,已是晚上,他刚刚结束了一天的讲课——受邀为学校的新生家长做培训。“刚刚开学,这几天都挺忙的。”龚老师介绍了开学季一些常见的、典型的心理现象,还谈到了今年新增的问题。
在小学生的“心理综合征”上,各年级都存在不同的反应,但一年级新生家长的表现尤为明显。“首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种焦虑。”龚老师说,开学前一周,家长和学生所有的作息时间都得重新调整,家长更多的焦虑是:既怕得罪老师,又想让孩子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因此,大到接送孩子、分担班里的“活儿”,小到包书皮、买文具,一律严格要求,做到丝毫不差。“这些都是家长的预设太多,总有各种担心。如果出现差错,又会自责,替孩子承担。反映了家长本身对开学的认知度不够。”
龚老师举例说,放学时小学生都会被带领着排着队走出学校,然后被家长们“认领”。但前几天他还看到,学生在操场上排队,有家长在铁闸门外把水杯递进去,大喊着孩子的名字让其喝口水……还有,很多校门口在刚开学时都会拉一条“止步线”,但家长害怕孩子看不见自己,或是人太多害怕有磕碰,总是跨越“止步线”去“抢人”,在学校和老师的眼中变成“不守纪律”和“出位”的表现。这都是家长没有调整好开学时间和心态的反映。
○心理专家开药方
针对上述问题,心理咨询师龚老师给出了具体建议。
1.不要让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现场”
开学第一周,孩子置身于新环境、新规矩、新作息当中,已经压力满满。此时家长绝对不能成为学校的“帮凶”(不带任何贬义),嘴上动不动就挂着“老师说……”“老师要求……”家长瞬间变第二个老师,在家里以“监工”的身份施压。孩子在学校已经兵荒马乱了一天,很不容易了,回到家还不能释放,因为爸爸不再是爸爸,妈妈也变了模样!
所以,千万不要让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现场”,做回爸爸妈妈原本的角色,才不会让孩子产生疏离感。
2.多倾听,少评论,对孩子保持好奇心
刚开学,家长要做的准备之一就是“倾听”,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放学后让孩子把学校的事情讲一遍,如果发生什么事,家长是最好的释放对象,尽量让孩子畅所欲言,如果因为孩子的某些想法就断然否定,多次后会让孩子就此封口,以后出现更多隐藏的问题。
此外,孩子刚入学,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家长不要直接“支招”,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即使孩子拿出的方案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不要在家里比较“各班的班主任”或议论学校,更不要对学生或老师“盖棺定论”,遇事后尽量引导孩子多思考。
3.把“要求”变成“邀请”
开学季,很多家长最发愁的就是“叫醒服务”。孩子在假期里晚睡晚起,一开学,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一叫二喊三骂的唤醒三部曲,成为家长最头疼的事。其实,很多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学校和家长“要求”出来的。
家长可以将“要求”变成“邀请”,睡觉前跟孩子交流一下,比如第二天早上妈妈要早起做饭,因为工作忙到很晚怕起不来,希望孩子一定要帮忙,如果醒来一定把妈妈叫醒。反过来让孩子帮大人,把“动力”还给孩子、而不是一味“拔高”,让孩子在“助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还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第一个学期表现很好,但第二学期马上下滑,无论学习还是习惯。其实,这一切都跟家长有关,刚开学家长督促得紧,绝对“勒紧”了孩子,等到孩子适应后,就会有自己的反弹。家长应该解放孩子的成长力,经常反馈给孩子“感谢”而非“要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弦不要绷得太紧,毕竟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关系”先于“教育”。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