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关于育儿,在我们家纯粹就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纯散养。直至温以宸开始上幼儿园,才勉强结束散养。因为两个孩子年纪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俩自己玩在一起,我们大人陪伴的时间相对少些。从这学期始咱班开展的各位家长的育儿经验交流分享活动,让我和孩子爸爸受益匪浅。比如之前都是偶尔或者说想起来才会去和弟弟进行的亲子阅读(之前总觉得他还小,所以只把重心放在了姐姐身上),现在已经被我们家落到实处,基本每天晚上跟两个娃都会有亲子阅读这一环节。
关于我们家的育儿经验分享,目前能够想到的就三点,第一是我从在教育姐姐的过程中学会的“吾日三省吾身”(且现在也有贯彻落实到弟弟身上):经常性的就会反思自己,在教育娃上面哪里有做得不好的,然后及时去改正。有时候跟孩子们相处不经意间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当下觉得没什么,过后再想起会觉得当时真不该那样说或者那样做,于是就会立马跟孩子谈心或者道歉。
以上也是和我第二个想要分享的点密切相关的:“三思而后行/言”。就是作为父母,有时候出于本能,或者说下意识的,咱们就是会说出一些不太合适的话(比如说孩子坐在小椅子上不老实总是歪七扭八还晃来晃去的,大人多次提醒后还是不听。没一会儿果不其然摔倒了。如果是这个情况,我想我当下不过脑子脱口而出的肯定是“没事儿吧?你看你看,摔了吧,我早跟你说过了,不能那样坐!”但是我要克制住我的本能、不是太高的素质,我要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爱而不是生气或者嘲笑,于是三思后我会说“没关系啊没关系,摔疼了吗?需要我的帮忙吗?”)同一件事,咱们用不一样的话语,我相信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活动和能量是大不一样的。其实这第一第二点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个是在事情发生前/时,一个是发生后咱们的一个处理方式。
第三点,也是我觉得最难的,就是耐心。我常问自己“为什么看过那么多育儿专家的视频以及育儿书籍,我在教育自家娃的过程中还是错误百出呢?”后来我琢磨明白了,因为我缺乏耐心。比如说,我们家弟弟属于窝里横,在外不吭声,在家叽叽喳喳,一生气一着急就喜欢大打出手,挥舞着他的小拳头以表示他的不满。我刚开始都会抓着他的小手跟他说:“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后来看过育儿专家关于这方面的视频后,我把否定和指责改成共情和肯定:先轻轻的抱着他拍他的背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也觉得很委屈,你很想玩姐姐的这个玩具对吗?”然后再跟他一起探讨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解决办法,告诉他你其实可以这样做。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他打人是不对的。有很多人包括我家孩子爸爸在尝试过类似这样的方法一两次后,没看到明显的效果,就会觉得说“这个方法不行啊,你看他这次又打人了”。其实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我们缺乏耐心。一个习惯的养成尚且需要21天,那我们的耐心势必要比这21天更长久。一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四次七八次,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慢慢改正过来,我们需要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时间。
都说育儿的本质其实就是育己,育儿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陪娃成长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二次成长和蜕变,希望我们都能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供稿人:宜兴市城东实验幼儿园中三班温以宸妈妈 毛娓娓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