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家庭教育的“黄金窗口”。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奠定了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如同鸟之双翼,唯有协同发力,才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一、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用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常通过情绪、行为传递需求。比如,孩子突然抗拒上幼儿园,可能源于分离焦虑或社交受挫,而非“无理取闹”。家长需学会“蹲下来”倾听而非评判。用“今天你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有点紧张,发生什么事了吗?”(代替“你怎么这么胆小?”)用“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以哭一会儿。”(代替“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通过共情式沟通,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逐渐学会管理情绪、表达需求。
二、培养独立小公民:从“替代”到“赋能”
许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包办穿衣、整理书包等小事,却可能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已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家长需“退一步”,给孩子尝试的空间。用游戏化方式教孩子穿衣(如“火车钻山洞”穿袖子)、整理玩具(比赛“送玩具回家”);分配简单家务,如浇花、摆碗筷,让孩子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感;当孩子遇到困难(如拼图失败),先问“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再提供引导而非直接代劳。允许孩子“慢一点”“做不好”,耐心比结果更重要。
三、兴趣启蒙:在生活里种下好奇的种子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玩中学”,家庭教育不必局限于书本。生活中处处是课堂,散步时可以观察树叶纹理、雨后蜗牛,用提问引发思考:“蜗牛为什么背着重重的壳?”每天固定亲子共读时间,通过绘本故事培养想象力,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
(供稿人:宜兴市张渚镇中心幼儿园 张美华)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