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家教杂谈>内容详情

家庭教育:遇见更好的父母和孩子

发布时间: 2024-11-25 10:30 作者: 任清岚 浏览量: 1034 【公开】

家庭教育事关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贯彻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参与者的一堂必修课,也是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性支柱。在家庭教育中,我也努力实践、合理运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作为母亲,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是,孩子必须是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生活当中用更多的时间陪伴他,陪他玩喜欢的玩具,扮演他喜欢的角色,画画的时候赞美他的想象力,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晚上睡觉前给他讲讲故事,跟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结。当他依赖我的时候,我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孩子从外婆的口中听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晚上睡觉前会问:“妈妈,你知道孙悟空吗?”面对这个问题,即使不能完整讲出一个西游记故事的我,也努力挖出所学,为孩子编织一个奇幻的“三打白骨精”,我也收获了孩子崇拜的目光。于是,陪孩子看西游记绘本,睡前给孩子讲降妖除魔的故事,全家总动员扮演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知识问答西游记成为了亲子陪伴的日常。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孩子对西游记的认识,突然有一天,自己也会惊讶于孩子能从绘画、积木、造型等各方面去表现他所认知的孙悟空,并给予他最大的肯定。给予孩子适时的回应,孩子会回馈你更大的惊喜。高效的亲子陪伴是孩子成长教育最好的营养剂。

二、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说百遍不如做一遍,加强生活实践与联系,是我教育孩子的一个做法。陪孩子一起看书时,我会把生活中、游玩中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讲,在真实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孩子下次在生活中遇到书上的内容,也会兴奋地告诉你在哪本书看到,再一起讨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孩子的联想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教知识讲道理,并抓住机会实践之。比如我们经常会要求孩子要记住家长的号码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数字的记忆枯燥无味。陪孩子在外游玩或逛商场超市时,我会一边走一边聊,告诉孩子万一走丢了,可以怎么办,可以找谁帮忙,慢慢引导孩子让他知道号码在什么时候能发挥作用。有一次在南京,和孩子一起在小广场上游玩的一个陌生“小姐姐”突然哭了起来,我就带着孩子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检查后发现“小姐姐”的手被风筝线划伤,然后通过她报出妈妈的号码帮她联系到了家长,及时得到了帮助。这样一场身临其境的教育让孩子真实感受到了记住妈妈的号码有多重要,同时也让孩子看到了妈妈是怎么帮助别人。于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一段崭新旅程,这段旅程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这段旅程中的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应互相给予尊重、理解与鼓励。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希望孩子跟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首先我会跟他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合适的时候,先反省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是否做的合格,比如教育孩子要专心吃饭,自己却在吃饭的时候捧着手机。自己首先改掉坏习惯,即使再难也要努力克制,全力改正,为孩子做好榜样。并希望孩子当父母的小老师,监督父母,帮助父母。在平等的交流,互相的陪伴中,能遇见更好的孩子,也能遇见更好的父母。

作为父母,首先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做好榜样,树立良好家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面对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科学引导,共同成长,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愿每对父母都能成长为孩子心中和善友爱的“超人”,愿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父母心中独一无二的“天使”。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