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于子桐妈妈,非常荣幸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些自己的育儿心得。桐桐是一个“分离焦虑”非常严重的小朋友,我记得直到清明节假期前一天,她上午在幼儿园和家人分离的时候还会哭鼻子,借此我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孩子的情绪问题。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有一个误区,就是总希望孩子的“坏”情绪能够快点好起来。尤其是在孩子哭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尽快地停止哭泣。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我们不能只注意到孩子的外在行为,而忽略孩子内在的正常心理需求。当一个人难过、焦虑、紧张时,情绪充满整个身体,急需要一个出口宣泄出去,而哭泣往往是最安全的方式。不让孩子哭,无异于把出口堵住。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你就会发现,不仅堵不住,反而哭的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因为情绪通道不通畅,每一次都残留很多情绪垃圾,越堆越多,最后泛滥成灾。所以,当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绪时,我们需要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做孩子的“情绪容器”。
法国心理学家比昂的“容器理论”指出:当外界或者孩子自身传来焦虑时,父母要能够先行一步将信息处理好,并以孩子能接受的积极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孩子,以降低孩子的焦虑,或减少焦虑带给孩子的伤害。比如,除夕夜家家户户放鞭炮,孩子非常害怕,扑到妈妈怀里哇哇哭。这时妈妈抱着她,轻轻说:“鞭炮的声音很大,但鞭炮都在外面,离我们很远,不会伤害到我们。妈妈在,妈妈保护你,我们是安全的。”一边说,一边捂住孩子的耳朵,孩子慢慢平静下来。这个过程中,妈妈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说“这有什么好害怕的,放个鞭炮而已,不怕”,而是理解孩子的害怕——“鞭炮声很大”,并处理了这一可怕的信息——“鞭炮在外面,不会伤害到我们”,稳稳的接住孩子的情绪——“妈妈保护你!”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表达不愿意去幼儿园时,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将让孩子焦虑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以积极的方式再把信息传达给孩子。“幼儿园里没有爸爸妈妈,你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分开,我们理解。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们陪着你。”“妈妈看到你今天在幼儿园画画的照片了,你一个人在幼儿园真的很厉害呢!”刚开始的时候,于子桐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在幼儿园门口来一场“生离死别”般不肯进园的大戏。孩子爸爸软的硬的都来过好几遍了,最后也就是静静地陪着她哭一会儿,抱一会儿,然后看着她哭着被老师或者保安爷爷阿姨们领进园。这个过程,确实非常考验父母的定力。慢慢地,虽然她偶尔还是会哭,但哭的时间慢慢缩短,强度也慢慢降低。到最近这两天,她已经可以开开心心地和我们挥手告别了,虽然一定会补上那一句:“下午爸爸就来接我哦。”所以,不管是分离焦虑,还是生活中孩子遇到的一些害怕、恐惧、生气等情绪,给孩子一些时间,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垃圾,是我们家长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应该做的事情。孩子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我们父母做好情绪容器,及时帮助孩子疏通负面情绪,孩子的心理潜能是无限的。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小五班的小朋友们都能在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爱下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供稿人:小五班于子桐妈妈王雪妮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