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这个群体中,“任性”是一个典型而普遍的问题,也是当今众多家长十分头疼的难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从一岁起就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他们会跺脚、哭嚎、罢睡、毁坏东西等等,而这种发脾气就是任性的表现之一。幼儿的任性常常给家庭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对幼儿自身也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做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是幼儿身上表现出的一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如果这种消极品质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其他不良个性品质。因此,分析任性形成的原因、寻找家庭指导的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任性的概述
幼儿任性,又称为“幼儿行为失调综合症”,在幼儿心理病理学中多发生于1-4岁的幼儿,属于幼儿心理偏异行为。
任性通俗的说就是以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者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二、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
虽然说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
1.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不成熟
从生理发展上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成熟,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机制不断完善,儿童才学会控制自己。但总体而言,年幼儿童的皮层兴奋机能相对于抑制机能而言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幼儿更多的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因此,当幼儿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在情绪上就容易冲动,行动难以控制,表现为任性行为。
2.“自我意识”发展的异常表现
幼儿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幼儿已不甘心处处听任成年人的照料和摆布,而渴望在成年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表现为任何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成年人干涉,甚至硬要干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乃至错误的事。幼儿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被我们大人认为是不听话,对幼儿加干涉、责骂、惩罚或者一味的迁就、顺从,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形成“无论做什么,我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错误的自我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幼儿的吵闹、反抗等非理性的意志表现就会逐渐转化为比较稳定的、消极的意志品质即任性。
3.心理需求的外在体现
我们知道,“自我中心”是幼儿时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为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考虑别人和周围的条件、状态等,只从自己的情绪、需要和经验出发考虑问题并固执己见,在与人交往中就表现为个人主义。任性固执的实质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性”在社会性方面的极端表现,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这也正是幼儿之间常发生吵架和打架的主要原因。但是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往往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然而实际上,这种被忽略的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任性的原因:即想接触新鲜事物的一种心理需求。
4.家长的教养方式
大多数孩子的任性,还是我们家长自己惯出来的。家长有求必应、过分宽容娇纵、迁就溺爱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溺爱的结果。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采取暂时敷衍孩子的办法,家长的言而无信,目的只为孩子能够听话,不哭闹。比如,“你如果听话,明天爸爸就给你买个好玩的玩具。”
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不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他的做法还有人认同,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错,而任性也就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5.外界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另外,当孩子看到榜样被奖赏的行为时,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那么当孩子在家里或亲友当中看到有人任性,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节假日聚在一起时,其中有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就起了一个反面教育的作用,有些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
三、家庭矫正幼儿任性的策略
幼儿的任性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下,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而形成的。因此,要纠正幼儿的任性习惯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及时给予充分注意,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幼儿的任性心理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当幼儿出现任性行为时,我们成人应采取巧妙的方法,及时地加以制止和消除。
1.转移兴趣
在孩子任性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莫打骂孩子,也不要当众批评羞辱孩子。家长可灵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在玩具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变形金刚,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家长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冷处理
冷处理是消退原理的运用,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无论孩子是哭是闹是蹦是跳,都对其漠然置之,不要露出心疼、怜悯的神色或迁就孩子,更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把孩子暂时孤立起来。只要不发生意外现象,几次后,孩子从中自然领悟到:靠执拗、发脾气是不能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的。
其实,有时孩子任性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成人的关注(批评或指责)反而是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强化,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除注意。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全家人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一定要步调一致,否则,不光目的达不到,孩子的任性会越来越严重。
3.激将法
当孩子任性时可以采取激将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于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我就不擦!”家长就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的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或者拿孩子喜欢的东西去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一想起说的这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
4.舍得拒绝,说理引导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舍得拒绝,切莫轻易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家长要在适当时说不可以,拒绝幼儿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当然,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利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方法,给孩子讲清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可说一些具体的事例给他听,让孩子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
总之,幼儿的任性行为并非单方面造成的,要矫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而且还有必要先矫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地批评,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恐怕就不会见效。
(供稿人:宜兴市和桥中心幼儿园 周洁)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