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孩子,准确的说是我的小舅子,为了他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减轻他年过半百的父母负担,初一起,我这个姐夫便提前进入了初中生家长的角色。
比照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到大,家里除了一日三餐,做好后勤保障外,别的都不用操心我,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自己作业、背书、复习,按部就班,成绩也还不错,所以敢拍着胸脯保证:“带小舅子,没问题!”。
于是,每天五点多,我先起床、洗漱、烧早饭,饭差不多了,再叫他起来、洗漱、吃饭,开车送他到校门口,去单位上班,下午下班再开车去接到家,他做功课,我准备好加餐,洗漱、睡觉,成为了每天的日常。
我以为这样按部就班下去就行了,但我错了,人生中第一次接到老师电话,就是作业没完成、书落在了家、默写还不好。送书的路上还在想:“昨晚我明明叮嘱过他对着记作业的本子检查下,不要漏了。昨晚我明明叮嘱过他收拾好书包......”“昨晚我明明......”我确实错了,高估了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孩子的自觉。
于是,每晚他做作业时,我不再在别的房间看手机、弄电脑,而是搬一把椅子坐在他旁边,拿一本书静静读,抑或做些家务。等他写好,对着记的作业过一遍,再把要背默的作业都默一遍,批改订正一遍,收拾好书包,看一眼书桌上不落什么了,才敢去做我自己的事。第二天上学的路上,再帮他口头过一遍,《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木兰诗》......他背我听,唤醒了很多记忆,仿佛又回到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就这样,他的默写从最初错十几个,到七八个,到四五个,再到现在偶尔能全对。
我一直相信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智商都比当年的我高,只要抽一点时间,多一点陪伴,用一点心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璞玉定能雕琢成器。换一种角度思考,每晚的陪伴,于我,也是有益的。远离了手机电脑,也能静下心来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重拾学生时代的最爱,也从中选出一些适合的文章分享给他,帮助积累作文素材;抑或做些家务、打扫下卫生,我也与他约法三章,别的衣服可以洗衣机洗,但每晚换下来自己的内裤袜子必须自己手洗,于孩子,潜移默化中也是一种熏陶,毕竟,12岁的年纪,早该自理自立了。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做事的信条,有时不自觉也会用到他身上,导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更会恼火,冷静下来想想,虽然,成绩起起伏伏,远没有达到满意的目标;虽然,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的毛病偶尔还会就范,但能感受到他在进步。虽然进步很慢,有时还会反复;虽然进步很小,没有立竿见影,但他确实在前行,在长大。
转眼间,已经初一第二学期了,“初中生家长”这个角色,我也在逐渐适应,无论是法律成文的义务,抑是家庭教育的需要,陪伴,于家长、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共生。
宜兴实验中学初一3班杨资洲家长侯振宇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