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家教杂谈>内容详情

“祖母规则”的妙用

发布时间: 2022-03-04 16:27 作者: 施秋萍 浏览量: 3362 【公开】

教育心理学有个“普雷马克原理”,也教作“祖母规则”,指可以通过允许在完成不愉快的活动之后从事愉快的活动来促成行为。这个原理来自西方古老的民间智慧“吃完蔬菜你才可以出去玩”。这样的智慧很多,比如“你先收拾画画的东西,然后我给你讲故事”。这个规则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用好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如果期末考试考100分,就带你去旅游”。假如孩子考100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家长也好久没有陪伴孩子、没有带孩好出去玩了,那么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旅游的鼓励,而是学习和考试的挫折与不能“兑现”旅游的失望。

祖母规则”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做你喜欢的事,但是要付出努力。它的本质精神从是让孩子体会朴素的公平感,懂得有付出才有回报,以及自由是有条件的。但是面对小年龄孩子,鼓励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考虑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是符合他的年龄阶段、自身能力以及情绪状态的。比如,夕夕在初学跳绳时,有时练习不顺利,她会有挫败感,情绪有点要崩溃,此时我再对她说“你能连续跳到50个,今天就不跳了”或者“你再坚持跳五分钟,我们就不跳了”就不合适。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要求对夕夕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等于揠苗助长。

其实,在夕夕跳绳这个事例中,“祖母规则”不完全适用。“你再坚持跳五分钟,我们就不跳了”,“不跳了”只是缓解了夕夕的压力,但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真正的回报。由此,我想到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猴子很讨厌“早上吃三个橡子、晚上吃四个橡子”的选择,但是却很喜欢“早上吃四个橡子、晚上吃三个橡子”。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更喜欢眼前的快乐,所以父母可以先让孩子开心再提条件,而不是等待或要求他们做得很好时再给奖励。先给出奖励,作为“诱因”,增加孩子的动力,孩子在做不喜欢的事情时总想着他做完会得到那个“诱因”,这个过程是一种“预期管理”。

比如,想让夕夕练习跳绳,就要在她开心的时候提出这个要求。我本来想说“夕夕,今天我们要练练跳绳啦”,但是一想到她的畏难情绪,就改变一下计划:“夕夕,今天想不想出去玩?”她听了很开心,说:“想想想。”然后我再带着抱歉而轻松的商量语气说:“可是,有一个条件,我们可以先练一会儿跳绳再出去玩吗?”她多半会说“行”,如果不行,我就通过调整跳绳的练习强度或调整奖励的数量和质量来和她商量。前者比如“要么就练习一会儿”,后者比如“如果你好好练习,今天我们就去你最爱去的地方”。这个时候,“祖母规则”扩展成了“协商与谈判精神”,背后包含对孩子意愿的尊重。接下来,切记要兑现承诺,而且是及时的不折不扣的兑现,甚至可以超出一点孩子的预期,超出的部分就能真正起到鼓励的作用。


                                                             摘录至2021年1、2月 《上海托幼亲子生活》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