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家庭都是一到两个孩子,并且以老人带孩子的居多。他们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更多的是溺爱和放纵。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婚后四五年才有了儿子丁丁,所以爷爷奶奶对这个孙子是加倍的宠溺。回顾儿子成长的这6年时间,我似乎总是处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总是在很严肃地说着:“不可以……你应该……知道了吗……”。我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从小就让孩子按照我设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一定不会输给别的孩子。但事实证明,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习惯在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镜头一: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自己吃饭
从吃辅食开始,我就对儿子的饮食格外“注意”,甚至可以用“过度精细”来形容。不管是鱼、肉、蔬菜,我都会用剪刀剪成小块状,骨头挑的干干净净,稍微硬一点的菜我便不让他吃了,生怕他消化不良。所以每次吃饭,看似他好像挺能吃,速度快而且吃的干净,爷爷奶奶每次逢人就夸:“我家孙子吃饭不用愁。”三岁多的时候去饭店吃饭,桌上同龄的孩子都会啃鸡爪了,可儿子看到鸡腿都会躲,因为他不会啃,看到骨头类的就害怕。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过度保护反而让他失去了学习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的机会,我很内疚也很心急,因为眼看着他就要上幼儿园了。于是在上小班前的那个暑假,我开始让他适应吃大人一样的饭菜。没想到这时爷爷却成了训练路上的“绊脚石”。因为我不再把肉和菜剪成小块,儿子吃到长长的蔬菜就开始“干呕”,这变相的成了一种“苦肉计”。每每爷爷看到宝贝孙子“痛苦”的表情,便会将饭碗接过来,一口一口地喂,嘴里嘟囔着:“孩子还小,长大了你还愁他不会吃饭呐!”我很无奈,试图劝说爷爷:“他不学着适应,上了幼儿园谁天天给他剪菜剪肉啊?到时候饿的就是自己……”爷爷不为所动:“午饭一顿没吃饱,晚饭多吃点一样的……”就这样,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每天都在为这个问题纠结,最后也都是儿子得逞,一直到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也没能很好地解决。
我没想到这自以为是的对他好反倒是害了他,剥夺了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该得到的锻炼,这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我知道如果要帮助丁丁重新培养习惯,一家人必须站在同一阵线,但从口头上说服爷爷几乎不可能。于是我请丁丁的老师帮了一个忙,在孩子们午餐时间拍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丁丁漫不经心地玩着勺子,盘子里的饭菜纹丝不动,而同桌的孩子正在大口吃饭。我把视频给爷爷看,他沉默了一会,表情有些落寞,我知道他心里心疼又内疚。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直观地看到孙子和别人之间的差距,不要总觉着孩子还小。之后每次吃饭,爷爷总会早早吃完先离开餐厅,他总说:“眼不见为净,我也省事了”。我明白他是怕看到孙子的“苦肉计”,忍不住会心软,所以他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支持我们。慢慢地,丁丁知道没了指望,只能自己动手,虽然有时还会磨蹭,但至少他不再想着依赖别人。
镜头二:为什么孩子会有说谎的行为
有一次丁丁去姐姐家里玩,临走的时候,姐姐送了一个小玩具给丁丁,他当时别提多开心了。可我却非常严厉地让他把玩具还给姐姐,因为我生怕有了一次就会有数不清的下次,他会养成随意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所以就算他眼泪汪汪地“哀求”我,我依然坚持让他把玩具放下,最后丁丁“顺从”得听了我的话。这样类似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每次都是在我的“严密监控”下,丁丁没有做出“越矩”的举动。后来有一次下班回家,见他在玩一个粉色的玩具,我问道:“丁丁,这个玩具是哪里来的呀?”当时他有些不知所措,支支吾吾了一会说道:“我也不知道,应该是奶奶买回来的吧。”说完,继续低头玩了起来。我半信半疑地去问奶奶,奶奶倒是不以为然地说出了实情。原来他们下午去了姐姐家玩,丁丁很喜欢这个玩具,但又怕我责备,于是奶奶便做主带了回来,还告诉他如果妈妈问起来就说是奶奶买的。
当时的我特别生气,没想到儿子竟然学会了说谎。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是什么让一向天真、顺从的儿子有了说谎的行为,究竟是我太苛刻还是大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他?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小孩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所以他说谎的主要原因一定是害怕我的批评和责备,同时也担心会失去他心爱的玩具。其次奶奶的纵容也让他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我思来想去,决定和儿子进行一次“谈判”,首先告诉他我更喜欢诚实不说谎的小朋友,第二既然收了姐姐的玩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送姐姐一件她喜欢的玩具作为交换,而不是一味只知道索取呢?至于选什么玩具,可以由他们自己商量,丁丁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我又去和爷爷奶奶谈了谈,告诉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孩子的模仿性强,辨别性低,大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我们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一定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更不能为孩子的说谎行为“出谋划策”,爷爷奶奶对此也表示赞同。
镜头三:父亲为什么会变成家庭教育的配角
对于儿子的生活起居,我似乎有着严重的强迫症,不让他吃一点苦,所有的困难和危险都被我挡在了身后。前阵子看了一个综艺节目,一个女嘉宾和其他嘉宾一起吃自热火锅,女嘉宾不知道自热火锅需要加冷水,就把滚烫的热水倒入,吓得其他人很紧张地往后躲。女嘉宾觉得很尴尬,事后一个人偷偷地哭。同伴知道后,就对她说道:“你就是被保护得太好了!”回想一下,为什么儿子每次遇到一件不确定的事都会来问:“妈妈,我能不能……我可以……?”这样的问题, 就算是爸爸提议的,儿子也要先来征询我的意见,得到我的同意了他才会去做,好像我的话就是“圣旨”一样,内疚和后悔又一次涌上心头。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过:“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一个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是很难看到别的风景的。虽然在我们家庭中,爸爸的角色并未缺失,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不少。但在很多问题上,我过于强势,导致父亲这个角色的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比如父子俩在玩的时候,只要发现一点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我都会阻止他们去做。有时玩尽兴了,儿子身上出了点汗,我也会立刻叫停他们之间的互动,让儿子休息、喝水。久而久之因为我的高压管控和过度保护,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爸爸的地位一降再降,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孩子对他也是诸多的不信任,许多问题都只有得到我的确认他才会放心去做。我突然开始担心他长大后会不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妈宝男”。其实很多家庭的父亲是养而不教,或者不善教,可我们家的父亲却因为我的一意孤行和过度保护变得不敢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反省,及时和爸爸商量并达成共识。以后在孩子面前我尽量放手,多认同爸爸的想法,不要让孩子觉得爸爸也得听妈妈的话。或者借鉴一下爷爷的“眼不见为净”,多给父子俩独处的时间,这样或许能让爸爸在孩子心中重新树立形象。因为男孩子需要阳刚坚毅、勇于挑战、敢冒风险、不怕困难挫折的意志品质,而只有爸爸这个角色能够引导孩子实现这一点。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我还有很多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地方。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和孩子成为伙伴,一起成长!
(投稿人:袁姣姣)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