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名人家教>内容详情

特殊奖励 —苏霍姆林斯基和儿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2-28 09:02 发布单位: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浏览量: 386 【公开】


“大咖教子”小故事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把12岁的儿子谢廖扎叫到跟前,给了儿子一把新铁锨,并对他说:“儿子,你到地里去,量出一块长宽各一百个脚掌的地块,把它好。”儿子很高兴地拿了铁锨,来到地里就刨了起来。

在没有用惯铁锨之前,谢廖扎感到很费力,随后干得越来越轻松了,可待到他准备翻出最后一锨泥土时,铁锨把折断了。

谢廖扎回到家里,心里感到忐忑不安:父亲一旦知道铁锨坏了,会怎么说呢?“爸爸,您可别怪罪我,”谢廖扎说,“我让家里失掉了东西。”“什么东西?”父亲问。“铁锨坏了。”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责怪儿子,而是问:“你学会刨地了没有?刨到最后,是觉得越来越费劲,还是感到越来越轻松了呢?”

谢廖扎回答:“刨到最后,越来越轻松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看来你不是失,而是得。”谢廖扎疑惑不解。苏霍姆林斯基继续说:“愿意劳动了,这就是最宝贵的收获。”谢廖扎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父亲的这番话不仅让儿子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愉悦,而且让他从中看到了劳动的价值,树立起了良好的劳动观。

小故事大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学生和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善于因势利导,进行积极的鼓励,激发孩子心灵的火花。他把这称为“特殊奖励”。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工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大多数家长爱孩子,渴望孩子成材,愿意让孩子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千百封浸透了父母伤心泪水的书信,像一颗颗鲜血直淌的心摆在这位教育家的面前: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不爱学习、毫无心肝、行为堕落、道德败坏的人。对父母的同情和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促使苏霍姆林斯基写了《家长教育学》及其他不少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文章,这使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