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马光,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七岁时他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砸缸救出小伙伴,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是享誉中外的大学者。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花19年心血所著《资治通鉴》已成为了后世史学名作。实际上,司马光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亲。下面我们来分享几则故事。
1. 读书人要爱书
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著时,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他让儿子司马康一起参加编写工作,主要任务是文字校对。
司马光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儿子。一次,他看到儿子在翻动书页时用指甲抓书,担心这样把书抓坏,十分生气,随机教育儿子:读书人要知道爱书,读书前先洗手,把书桌擦干净,在桌上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专心致志,不能走神;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新的一页。他对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父亲对待读书方面细致入微的教导,让司马康受益终身。
2.写文章教育儿子要节俭朴实
司马光一直把生活节俭看成是与道德品质关系密切的大事。他主张生活要俭朴,反对铺张浪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教育儿子要以俭为美德。司马光对儿子教育循循善诱,为了向儿子说明这个的道理,司马光在文中列举了李文靖、张文节等几个名人的真实事迹。司马康读到这段真切动人的文字时,深受感动,他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3.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司马光不光言传,更重身教,他用自己的行动做好孩子的表率。他教育儿子以俭为德,自己一生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生活简朴,不贪恋财物,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司马光为官一世,从不为家人谋取好处,一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被时人从心底称他为“天下真宰相”!他的为官、为人为儿子树立了榜样。
他的儿子司马康,按照父亲教导,做人、做事、做学问,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把父亲当作做人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和鞭策自己。他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自律,获得后世一致称颂。
司马光教子的故事给当代家庭教育有益的启示:
1. 学习习惯培养马虎不得
司马光指导儿子司马康读书时怎样翻书、怎样坐、怎样放书,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是一个习惯培养问题,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小事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业。读书学习就需要这样严谨细致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才能学有所成。
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怎样书写、怎样课外阅读、怎样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等,好习惯形成了,能长期受益。
2. 品德教育不容忽视
司马光教育儿子以俭为德,实际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什么也不管,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娇生惯养,以致成年后出现问题。其实,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
3. 身教重于言教
司马光以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为儿子做了最好的表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孩子一生成长造成持续影响。因此,教育孩子是身教重于言教,应该从自我做起,以自身行动为榜样引导教育孩子,努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