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亲子沟通>内容详情

如何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发布时间: 2024-04-24 13:39 作者: 朱程程 浏览量: 2864 【公开】

    

今天,整个教育界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我发现,包括家校合作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教育理念的问题,对教育系统变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一方面,基于时代的特点。过去的教育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升学,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传授知识的功能和作用是在下降的;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在上升。现在不是让孩子们去掌握海量知识,而是通过精典型的、结构化的知识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素养。但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家庭教育在削弱,被边缘化、附庸化、应试化。这次发布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其借鉴了国外的家庭教育理念,运用本土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构建家庭养育环境指数。而且其数据总量不小,是通过百万的家庭数据来勾画的家庭教育指数,未来还可以迭代、升级和完善。通过这个指数建构,可以让社会理解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老师如何识别家庭教育当中的问题孩子并助其发展,班主任如何识别孩子的家庭环境,好的教育是什么,坏的教育产生的恶果怎么判断等等。这是通过一系列实证数据揭示出来的。

01危机一: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扭曲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第一个危机就是“教育价值观”的扭曲。我认为,现在建构的“家庭养育环境”的六个指数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背后的价值逻辑是什么?除了养育风格,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这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教育出问题往往出在教育观的扭曲。当然,这背后还有整个系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功能问题外溢,把课程问题、作业问题、考试问题都外溢到家庭环境中了。尤其是升学问题,我们深陷升学的泥潭中,整个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这个问题。还有家庭教育成功标准的扭曲。好像大家都默认考上国内外名校就代表教育成功,考上职业高中就是失败。如果这样来判断家庭教育,就完蛋了。家庭教育到底是什么?家庭教育过去讲,是做人的教育、是品格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升学成功与否的教育。现在我们整个价值观产生偏离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最大的危机以及面临的根源性问题。

02危机二:家庭教育主体性角色的缺位第二个危机是“主体性角色的缺位”,即父母在家庭教育监护当中的缺位,这是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尹后庆主任讲,我们总是让爷爷奶奶看孩子,父母变成了第二责任人。李玫瑾教授也谈到了母爱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依恋感的缺失,很大原因也是因为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也是我特别忧心的一个话题。我们最近在关注留在农村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到底是什么状况?也提出留守儿童需要有儿童的教育权益保障,这里面不仅要有学校教育的权益,还要有家庭教育权益的保障。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孩子,三岁就在幼儿园寄宿,还有些孩子几年都见不到父母,即使父母在身边,陪伴时间又有多少,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03危机三:家庭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匮乏现在我们很多孩子早晨天不亮就走了,晚上回来父母又睡着了,他有多少家庭教育时间呢?我们把家庭陪伴的时间让渡给学校,为什么?因为家庭没人管,从根源上讲,课后服务就这么来的,假期也是没人管孩子,学校就再搞个假期课后服务,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往学校转移,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课后服务、课外班为什么很多人送进去?因为父母没时间管,爷爷奶奶又管不了,培训班有的是为了升学成绩,有的则是为了接管那些没人管的孩子,这导致当下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匮乏。

04危机四: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增加今天,家校的矛盾冲突在增加。大家都谈了很多,比如课间十分钟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去锻炼?学校也有苦衷,一是场地问题、条件问题;二是校园伤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家长对这些发生在学校环境里的孩子伤害的容忍度、理解度太低。家校关系的友好性降低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压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复杂了。过去的教育环境比较简单,孩子如果不听话你就揍两下,现在不行了,当然我们不允许体罚孩子,包括语言暴力,不应该这样,但反过来讲,对于学校教育环境下发生的非故意性失误,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

05危机五:未能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我呼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生态。如果三者不是各安其位、各扬其长,而都为了一件事:升学,那不是协同育人,是协同害人。现在,所谓的“家校协同”在升学上的力量太大了,而“协同育人”的力量不够。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我们要创造好的教育生态。现在我们的课程实施都在强调课程改革,强调学科实践性学习。学科实践在哪里?学科生活都在课堂里边吗?不是的,学科教育需要生活经验做支撑,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是需要协同的。我们校外的实践性教育体系能不能真正建立起来?党政机关、企业、社会机构、科研机构都应该是教育的阵地。比如今天说“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肯定不能光在课堂里让孩子背概念,如果没有情感和价值认同,只记住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出更好的成果,李玫瑾教授提的三个实证研究就很有意义。此外,在“中国家庭养育指数”建立的背后逻辑上,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二、家长、老师如何发挥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能替代家庭教育吗?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家庭、学校、社会,厘清不同教育因子的边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

1、家庭:一切教育的基础,要培养孩子学会“规矩”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从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人的发展序列而言,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初始的场所。

家庭教育与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

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无法替代;而学校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

第二,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块儿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

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第四,从法律责任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故每一个家庭监护人都应有教育孩子的的责任。

当代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由于他们中许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不少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与孩子相处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平等,但年轻的父母依然遭遇许多新挑战:时代变化太快,70后、80后家长的成长环境明显异于00后、10后孩子的成长环境,许多生活概念完全不同,许多知识、经验已跟不上孩子的视线、需求,这是现代父母面临的最大挑战。

除此以外,孩子学业与升学竞争压力仍然较大。高考、中考指挥棒,经层层放大,最终将压力传递到了每一个家庭,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尚未完全减轻。一方面,社会天天在喊“减负”,另一方面,家长们又被迫给孩子“施压”,此外,中国代际关系是“反哺模式”,父母对子女几乎是无限责任。因此,时下不少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诠释主要还是抓孩子的学习。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52.5%的家庭教育仍然着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4.6%的家庭在“陪着孩子做功课”,反而忽略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做人教育这些家庭最基本职责的履行。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少家庭在育儿职责上的“越位”或“错位”现象。

尽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交叉重叠部分,但是,家庭教育无法完全被学校教育所替代。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训练学生遵循“规定”、社会教育是训练公民遵守“规则”,家庭教育则是培养孩子学会“规矩”。2、学校:帮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十分通俗、形象、准确的语言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曰“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意思就是要走好人生开始最关键的几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总书记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包含了以下内涵:一是学校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人才能拥有圆满幸福的人生。二是学校要通过“家校共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观念重在当下,理想关注未来,要引导学生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成就未来。三是学校要积极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校园文化与社区公益活动,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增加才干。如何走好未来生活道路的每一步,是由人生目标与信仰决定的。孩子在 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学会自主选择、自我决定,学校需要创造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尊重他们的抉择,帮助他们去实现。人生目标选择为什么重要?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相似的人进行的 25年跟踪发现: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了顶尖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工作生活,无特别成绩;27%无目标的人,经常失业,生活动荡。尽管我们孩子中绝大多数终将成为普通人,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步,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之首要任务。

3、家长:不只教认字、读书,更在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在一个人的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对一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得最早、时间最长。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小年龄进行的,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终身影响。如果父母语言、行为、习惯不良,那就较难保证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做到优良。因此,做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做父母的应明白,教育并不只是认字、读书、数数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举止行为、感知认知等各方面。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应成为孩子潜移默化的行为示范。比如父母相亲相爱关系融洽,脾气各方面都很好,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平易近人。其次,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人”。“自由过度”会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如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而“规则过度”又易于致使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让人省心,少惹出麻烦事儿来,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因此,应倡导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又拥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

再次,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之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道理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网络时代对于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如下能力: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坚毅与执行力,自我悦纳与抗逆力。这些与知识和文凭无关。但在当代快速变化、变动、变革的社会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了解自身的弱点。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一项关于儿童兴趣与幸福感调查显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孩子最喜欢做的,而大人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训练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给出了某些能力和许多能力发展的框架,需要后天的经验来启动和发展。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