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们正在改作业,六班老李和一个学生进来了,一同进来的还有孩子妈妈。他们开始是怎么谈话的,我们不清楚,结尾的一幕印象深刻。只听老李大声喝问孩子:“究竟你还听不听我的话,不听的话,你就给我出去!”孩子妈妈在一旁哭着劝孩子:“老师都是为你好,就听,啊!”谁知此时孩子脖子一扭,转身就跑了出去。——无疑这是一次失败的谈话,“不听的话,你就给我出去!”看似“将”军的话,结果把孩子弄走了。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但是,因为一句话不当、或者几句话不当,我们前功尽弃的案例也很多。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孩子们对我们大人的话也感到很无奈。有些话他们也很反感。我们根据孩子们对语言反应的抵制程度,梳理了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话。大家看看,您又中了哪几句?
排序第一、痛话
内涵指向:痛恨的话、老揭伤疤的话。
反感指数:10
危险指数:9(容易让孩子自卑、自残)
典型特征:孩子哪痛就往哪戳。常见案例:“我早知道你是个死了脸的人,上次还……”“早听我的话,也不至于……”“你要是听我话,上次就不会……”“你自己说,你这个问题犯了多少次!”“当年要不是……”“不是我看不起你,你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我是不是上辈子杀人放火了,这辈子老天派你来惩罚我?”孩子一听到这些话,心里就感到委屈和冤枉:“人家都愿意改了,你还提别人的老伤口干什么呢?原来我再努力,在你们大人心中,还是一样的。早知道这样,我干脆不改了。”你看,事情搞砸了吧!搜索一下“父母老爱揭孩子伤疤”,网上就会蹦出8.84万个相关信息;搜索“老师揭孩子伤疤”,相关信息也有11.3万多条。此话题的关注度可见一斑。常见后果:孩子小,不知道怎么客观地认识自己,当大人的这些暴力性的语言让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就只好通过身体上的伤害转移情感和情绪上的痛苦。几乎每届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小孩子胳膊上、手肘上、手背上有伤,我们问他们:“难道这样痛吗?”他们回答:“总比心里痛舒服。”改进措施:无论孩子还是我们发生了什么错误,都不能够新账老账一起算,只能够就事论事,一件件处理。
排序第二、铳话
内涵指向:火药味十足的话,一枪(腔)可以打死人。
反感指数:9
危险指数:10(很容易激化矛盾)
典型特征:硬碰硬,谁也不想退步,什么话狠说什么话。
常见案例:我们家长和老师习惯于让孩子听话,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思维:“我是对的,你得听我的话。”“我为你好,你要听。”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家长、老师就容易生气。于是,这样的铳话就出来了:“你现在长起了,翅膀硬了,可以不听我的话了。有种你就拿着这三百元出去,别回这个家。”没有谁愿意天生就是孬样子,“有种……就怎样”的话,千万别对孩子们说。有家长和孩子这样说,孩子火气也很大,啪地抄起家长摔过来的三百元就走。最后还是大人出去找了两三天。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场景。类似的话还有:“你敢出去,就永远也不要进来。”到时候孩子还真敢,因为他没有退路啊,逼上梁山了。铳话排序第二,但是危险程度高,我们要警惕。常见后果:青春期的孩子血气方刚,一上气什么后果都不会顾及了,什么样的结局都会有。孩子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很多时候是被我们老师、家长这些铳话逼出去的。改进措施:我们在和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先安抚情绪,再处理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情绪对立,可以暂停。
排序第三、反话
内涵指向:话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截然相反的话。
反感指数:8
危险指数:6(很容易误导孩子,情绪对立)
典型特征: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
常见案例:可能我们文学性的东西学多了,很早就知道,反话比起直白的表达来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于是,在教育孩子时,反话一不留神就出来了。如:“您可真聪明,这么缺德的主意都想得出来。”“你可真行啊,居然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哎哟,你还把题目留给老师做,真是谢谢你了!”“哎哟,你可做得真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常见后果:孩子小,反话听不出来;等到听得出来,他明白里面的讽刺味道之后,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甚至自卑、惭愧,抬不起头。一些孩子说:“还不如直接给我们一巴掌。”反话不是对内的,也不是正常情况下对亲人说的话。鲁迅喜欢用反话,那是他战斗的一种武器。“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们不是要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反话就要谨慎小心使用,最好别用。改进措施:反话一般有讽刺、嘲弄的意味,除非恋人打情骂俏,不然没有谁乐意。和孩子坦诚沟通,该夸就正面夸,该提醒就正面提醒,不要让孩子猜。(转载)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