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表示爱的方式千差万别。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笔者看到众多子女和父母间互动的方式后,常会思索:父母的爱孩子们接收到了吗?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了吗?如何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全心全意的爱,并且将这种爱转化为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动力需要智慧?
许多孩子并不否认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毫不掩饰地诉说着这些爱里面夹杂着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与不接纳。所以,我们可以先听听孩子如何诉说,再想想自己如何改进。
来自孩子的声音之一:“我知道父母关心我,但他们很难理解我。”这样的声音是在提醒父母要学会适度共情,换位思考。在看见孩子此刻的情绪和表现后,能够精准描述、表示理解。
来自孩子的声音之二:“我赞同他的观点,但我讨厌他说话的姿态。”这样的声音是在提醒我们学会尊重,多用“我、我们”,少用“你、你们”,尤其可以把握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素:先观察是什么,再倾听为什么,问问孩子要什么,最后一起找找能做什么。
来自孩子的声音之三:“我不敢把我的问题跟他说,他会受不了。”这样的声音是在提醒我们要懂得接纳。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是孩子心理世界的一部分,每一种情绪都在诉说着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需求和现状,才能让孩子敢于对父母吐露心声,敢于向父母求助。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孩子的成长规律,重视关系的疗愈功能。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没有成年人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做出理性的决策。所以,父母不必与孩子“较真儿”“争输赢”。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不越界、不唠叨。不越界凸显了彼此的独立性,孩子和父母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孩子有孩子的任务,父母有父母的职责,大家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唠叨凸显了沟通的有效性。这也对家庭关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系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支持功能,家庭中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友爱的兄弟姐妹关系都在无形中给孩子注入了心理能量。
(转自心渠活水公众号,原文刊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36期,有删减,文章作者|李凤珍)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