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特殊教育>内容详情

让孩子不再特殊,让融合进入普通——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 2023-11-14 10:16 作者: 吴华靖 浏览量: 6552 【公开】

在融合教育之路上,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我们的“希望之灯”就是我们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可以自信勇敢、不断前进的!我们的“接纳之窗”就是我们的“包容”,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都是可以坚守信念、超越自我的。

从教十多年,有和小班幼儿打过交道的经历,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帮助孩子平稳顺利度过 “入园难”的问题。知道在一个集体中肯定有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有不会主动开口讲话的孩子,有不会吃饭穿衣裤的孩子,也有喜欢争抢玩具哭闹的孩子……所以对孩子们容易出现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应对办法。但在这其中,我却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孩子—“小识”。

一、问题行为的表现:

1、问题行为

在大部分孩子都能融入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叫“小识”的孩子,出现一些适应困难的症状。他是一名帅气可爱的男孩,说话稚声稚气,喜欢重复老师说的话,遇到开心事会无意识的举起双臂,抖动自己的双手;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拿不到不罢休,会以声嘶力竭哭闹的方式来得到,直到满足他的要求;午睡睡不醒,会哭闹不停;每天的点心也不爱吃,会不断重复“我不要吃!”这句话;平时活动中也坐不住,会趴在地上,会一直自言自语,会满教室里转圈圈,不会和同伴正确相处,总是一个人游荡在集体之外;遇到绘画、手工、数学等操作活动时,从来不动手,总以“我不会”为借口,遇到困难会退缩或借助别人的手完成作品……这些行为如果我们采用普通方式制止或者改变,他都会有哭闹情绪产生。

2、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经过了多次融合教育方面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与学习,感觉到小识和其他孩子的发展有些差距,于是我们运用了“晤谈法”,对小识和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与探讨。

通过和妈妈交流,我们了解到小识是单亲家庭,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异,外婆也在前两年去世,从他会说话时就和妈妈及外公生活在一起,妈妈平时要上班赚钱养家,他由七八十岁的外公带,忙的时候妈妈和外公就给他看电视或玩手机,却很少带他到外面去和其他孩子游戏玩耍……这就导致了孩子平时对话的对象不是电视就是手机,他会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语言不断重复,也会自言自语讲述手机里游戏的玩法……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小识从小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人际交往比较单一,与人交流少,更不知如何正确与同伴相处,孩子在正确理解和自主表达方面较差,沟通能力较弱;孩子的情绪起伏较大,挫折容忍度低,在情绪及社会行为能力方面出现不适应症。

另外我们也发现,作为家长并不喜欢别人说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与众不同”,更不愿意孩子被纳入“特殊孩子”的行列,于是我们针对“小识”的特殊,把融合教育精神贯穿,让融合进入普通。

二、制定计划与策略

1、树立积极正确的儿童观,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家园步调一致,发现问题,积极应对。

通过在园信息反馈及现场进班,小识妈妈发现小识的“与众不同”。如在游戏活动中,小识表现出不合群,不愿参与活动,不能很好的与老师同伴交流;在生活活动中,小识遇到不喜欢的饭菜会一直拒绝,午睡一直让人陪着,不会穿脱衣服鞋子,不会动手完成自己的任务……事事要依赖于老师;在学习活动中,小识不主动参与活动,会出现自言自语或重复话语现象,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发现,小识在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方面发展欠缺,在生活自理也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也让妈妈焦急起来,愿意主动和我们商量沟通,积极听取我们的建议,也愿意和我们共同努力,做出改变,帮助孩子融入集体。

我们建议妈妈增加与孩子相处时间,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1)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感兴趣的亲子活动。比如一起读绘本故事,一起画画做手工,或一起做亲子游戏,增加语言交流,并适当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亲子活动的增多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安全感。

(2)多带孩子走出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比如可以在小区结交一两个好玩伴,或到广场上的结识其他孩子,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最容易拉进距离的,孩子之间的游戏,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孩子的自主表达与沟通能力。

(3)多带孩子外出郊游,走进大自然,探索与感受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可以和孩子走进田地,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走进动物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可以一起摘果子,拾落叶,钓鱼……宽松舒适的环境不易让孩子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还可以让孩子情绪情感得到放松……这些都有利于改变孩子,让孩子有进步。

2、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利用操作活动,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言语沟通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心。

在活动中,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就难以轻松自如的与人交往,不愿意开口表达与沟通,难以完成自己的活动任务,因此要多给予关爱、支持及赞美,让他多动手参与活动,多与人交往,多参与正向行为,同时我们要适当调节教学活动内容或者降低目标难度,提高孩子与人交往及沟通的能力,并给予奖励与支持。

每当动手操作的活动时,小识操作材料拿到却不肯动手,要你一直陪他。如果你忙,他会一直喊:“老师,你来帮帮我”,这时你要及时“关注”并回应他,如果你不回应,他会不断重复这句话,甚至哭泣。刚开始我们要“支持”他,要手把手教,并不断和他对话,不断回应“对”,不断引导他自己动手……在我们的关注和支持下,作品完成后你一定要立马“鼓励”他,不然他会一直盯着你问,很没有自信……

这让我发现只要是他动手做某件事情时,我们要关注他,及时与他对话,不断回应与支持,那么他就会认为你在关心他,支持他,鼓励他,他才肯动手,愿意和你沟通交流,愿意动手完成自己的事情,才会有自信心的继续做下去。

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也会关心爱护孩子,及时关注孩子,可以使用口语提示,示范模仿,肢体协调等教导过程,给予他帮助和指导;同时也带动其他孩子和他一起动手操作,这样他的依赖性会慢慢减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会增多,孩子的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的增强,慢慢地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都有了增强,这也是一种进步。

3、适当运用强化物的作用,对孩子不良行为进行控制或者简化,促进适当社会行为的增强。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消失。这就是我们平时教育活动中常用到的正强化的作用,所以在与小识相处中,正强化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玩玩具时,小识总认为只要他喜欢的玩具都是他自己的,只要他想玩了,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玩具是我的,谁也不能玩”,不能分享轮、轮流和交换玩,只能他一个人玩。当遇到别人正在玩时,他不会用其他方式来获得,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抢”!如果抢不到就会蛮不讲理的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那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很头疼,因为给他讲任何道理都是无效的,除非帮他拿到这个玩具。刚开始经过协商,孩子们会把玩具分享给他,这时小识会停止哭闹,开心得玩玩具。后来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和他交流“这个玩具好玩吗?”“好玩”“好玩大家都想玩,要分享玩”“分享玩。”“对,分享玩才能得到表扬”“我要表扬!”“那不能抢玩具,要别人同意才能玩。”“要别人同意才能玩”……在和他交流过程中,他也会不断重复我们的话语,慢慢潜意识里知道要征得同意才能玩。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提出正向行为要求“对不良行为进行控制或者简化,促进适当社会行为的增强。”让他正当合理的观念认知有改变,再增强后续行为的改变,并慢慢类化到不同情境中。可以用口头及动作指示,中断或减少他不良行为的出现,再给予他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在相处中我们发现他很喜欢小红花,笑脸贴纸和大拇指印章等表扬方式,这也是我们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正强化形式,当他学会了征求他人意见时,当他不抢玩具时,当他与同伴轮流、分享玩时,我们都会奖励小红花贴纸或者给他盖大拇指印章,这时他会很开心,他的行为也会有改进。

到后来他遇到喜欢的玩具,会下意识的看看我们,然后问“我可以玩吗?”“我想玩”,当他学会征求意见时,我们也会促进适当行为增强:同意他玩,然后他就会很专注认真的玩。如果时间不对,我们也对不良行为进行控制或简化:不可以玩,会告诉他为什么这个时间点不能玩,我们可以换个时间点玩,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行为要求都是可行的,不良行为要控制,哭闹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同时也给他安排一些可替代的活动,转移他注意力,不断培养并建立他与人共享玩具的习惯。

所以说强化物与儿童具体行为相结合,能使强化物的针对性增强,也能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起到控制或简化作用,促进孩子正确行为的养成。

4、改变行为出现的后果,引导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适当的满足或者拒绝他的某些要求。

《特殊儿童行为管理》一书指出:行为改变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学会适应正确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及时发现引发幼儿情绪行为问题的前兆,并立即阻止、中断或者转移它。可以通过模仿、塑造、渐隐,自我控制等方式,使儿童学会观察他人的情感,并合理正确表达情绪。

在与小识相处中,我们发现在游戏、生活中,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以哭闹解决。因为以前在家有过成功先例,形成习惯了,所以哭闹是他达到目的的一个体现。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予以消退,绝不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同时要注意疏解幼儿的情绪,调适幼儿的行为。但有时我们可能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就会闹情绪,发脾气,所以我们的一个举手,一个投足,一个眼神,甚至是亲切清晰的语言都可以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让他感到始终被关注与关心,被重视与爱护。

比如每天午睡起床后,不管他睡没睡醒,都会在床上哇哇大哭,这个时候我们也允许幼儿发泄情绪,只有他不想起床的消极情绪被宣泄出来,才会缓解这种情绪,才会平稳的起床,或轻轻的抱着他,或悄悄的拉着他手去洗手间,午睡起床有小便需求的他,会立马转移情绪,等到平静了我们再和他交流,轻轻告诉他午睡起来不可以大声哭闹,会影响他人的。比如当他午后点心不想吃,或者遇到不喜欢吃的菜会大声叫嚷发脾气时,我们也会教孩子用其他方式来代替他的这种情绪,比如让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大声说出来自己的想法,或者让他帮忙把餐具收拾过来,而不是通过做跺脚,哭闹,大喊大叫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关键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是你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是不可以满足的,不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是要改变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多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大人而形成的,发脾气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也从自身做起,不要随意发泄情绪,遇事要冷静、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总结与体会

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生活,经过我们和小识妈妈的共同努力,小识虽然有时候仍会出现一些哭闹现象,但他已经改变了很多:会尝试和同伴玩游戏了,会尝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了;会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自己主动拿起小剪刀剪纸,拿起画笔绘画,拿起数学材料操作了;会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请求别人帮助了;会在玩玩具前学会征求他人同意,不乱抢玩具了;他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安稳的坐在自己位子上安静倾听了;……所有的这些都说明孩子在慢慢改变,慢慢学习,慢慢融入我们的集体活动中……虽然他距离其他孩子还有一些明显的差距,但孩子已经进步了很多。

教育活动中,虽然家长不愿意把孩子认定为特殊孩子,更不愿意去诊断评估,给孩子贴上“特殊”的标签,但我们教师确实使用了很多融合教育的方法,不断地去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初步融入小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也不遗余力的用心、用情、用责任去对待孩子,与家长沟通,和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让“希望之灯”永远长驻,让“接纳之窗”永远长开,让融合进入普通,让“特殊”不再特殊。



供稿人:高塍镇中心幼儿园  逄丽丽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