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内首个12年制一贯制超常实验班开始招生,虽然只招70名儿童,短时间内却引来300家长报名。不可否认,我们周围的确有智力超常的“神童”存在,但是家长如此崇拜“高智商”却引人深思。专家认为,IQ值或许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时期的智力发育状况,但是绝不可以此论英雄。尤其学龄前是孩子智能培养的重要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超常”而忽视了生活技能,甚至孩子的身身心健康。
智力开发莫入误区
5岁女孩珍珍,由于父母平时生意比较忙,基本上由奶奶照顾。现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唱歌,跳舞表现突出,与小朋友相处也很好,就是不爱学习,连1~10都数不过来。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王冰教授认为,排除珍珍的生理、病理因素,则她目前的情况大部分由家庭环境造成。这就是智慧没有得到早期唤醒,如果这种状况在入学前一年还得不到解决,则可能造成孩子学习困难。家长除了应加强教育外,还应当与幼儿园老师协商,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也有的家长担心,早期教育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据一项调查显示:有80%的父母希望孩子得到早期教育,但又不知道早期教育该如何下手。
对此,王冰教授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是保护性的潜能开发,如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学龄前和义务教育时期,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如自己动手穿衣、吃饭的能力;
2)良好的亲社会性行为能力的培养,如分享,合作的能力等;3)高尚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早期智力开发应该重视发现孩子的“优势智慧”,通俗的讲就是在某一方面的天赋,一般与孩子的兴趣有关。作为家长,首先应发现孩子的特殊智慧,及时提供有利条件,并耐心培养,保持培养的持续性,积极挖掘孩子的特殊潜力。比如有的孩子平衡能力特别好,可以在花坛边、独木桥上平稳快速的跑动,那么家长可以在平地上放块窄木板或者用石灰划两条线留出中间部位,以此训练孩子在狭窄区域内的跑、跳甚至翻筋斗的能力,即保证孩子的安全,又为以后孩子在体操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及时发现孩子的优势智慧并予以特殊支持,采用“支架式”教育,可以带动其弱势智慧,从而使孩子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为给自己刚2岁的儿子筹划一个“十年天才培养计划”,一位极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开出一年10万的酬金欲聘请一位教育专家。他的想法是,无论我花多少钱,一定要让我的孩子5岁就有15岁的智商,让他各方面都比别人强,成为“超常儿童”。
我们周围真的有智力超常的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据介绍,一般而言,智商超出130即为超常。但是超常儿童的比例较小,大概在千分之二,而且这一部分超常儿童多是先天遗传较好。其实,上述这位家长能够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这十分可贵。但是,孩子的智能发展有其必然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只能适得其反。拔苗助长式的灌输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害而无益,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因怀有补偿心理,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就想方设法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幼儿园期间就让孩子学奥数,学珠算心算,请家教给孩子灌输知识———这些做法也是常见的早期教育的误区。
王冰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深有感触,他指出,孩子早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素质。正确培养孩子,首先家长应有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孩子智能发育的普遍规律。单凭认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多少以内的数字运算或者仅以家长的兴趣爱好来衡量和引导孩子都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学龄前学习这些知识并非能真正理解,把握不好,还可能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超常”更要 注意心理健康
国内一所著名高校曾对该校少年大学生班进行了一次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有“忧虑抑郁、烦恼多、紧张困扰”情况。而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普通人中性格内向的约占30%,超常儿童中性格内向的高达60%。
有的孩子在入学以后明显感到老师讲的东西“吃不饱”,总是处于超前学习的状态;或者有的孩子其他方面与正常孩子无异,在某一方面比如数学、语言或者音乐等表现特别突出,远远超过同龄孩子应有的水平。善于观察的家长就应该意识到,是不是孩子的智商超常?这时家长就要多费点心思了,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学多问多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物质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孩子因一直“吃不饱”而丧失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地方甚至厌学。另外,家长在支持孩子超常才能发展时,一定不能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应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态,防止超常儿童因出现抑郁、自闭、疏离和自以为是等极端心理,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甚至危害社会。
专家并不主张健康的孩子去测智商。因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孩子发育的早期给他做智力测试,相当于给孩子定性。测试结果高的孩子容易沾沾自喜,产生骄傲心理,从而影响孩子潜能的开发;而结果偏低的孩子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智力低下及早发现
方方今年8岁,二年级学生,在家很听话,会整理被子、扫地等家务。学校老师发现方方上课虽能安静听课,但反应慢,记忆力差,经常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每学期都不及格。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方方的父母带她就诊。经过检查,方方被确诊为轻度智力低下,经分析,医生认为是方方母亲分娩时发生脐带绕颈导致。据了解,方方2岁以后才开始学步,2岁半开始学叫“爸爸、妈妈”。在幼儿园时其自我照顾能力比其他同龄孩子差。医生指出,如果方方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的异常后能及时就诊,及早干预,则治疗的效果会更好。
据记者了解,在儿童智力测验门诊中,常常有一些孩子被诊断为“智力低下”。据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室主任医师翟静介绍,智力低下常常从婴儿期就可发现,如果家长能仔细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尽早治疗,可以避免很多遗憾。
如果孩子出现下述症状,家长应引起注意:
1、不会笑,或只会无目的的傻笑。
2、在6个月后,仍不能注意到大人在和他讲话。对周围的人和物注意力差,目光呆滞。
3、给6-8个月的婴儿喂米饭、馒头等固体食物时,婴儿常出现恶心和呕吐,咀嚼能力差,经常有呛咳的现象。
4、清醒时伸舌、流涎,甚至延续至2-3岁。
5、动作发育迟。4个月仍不能抬头,10个月仍不会独坐,12个月后不会用手指捏东西,开始走路时,两脚仍到处乱踢。
6、语言发育迟。1岁后,仍不能有目的的发音,有时可有无目的的乱叫。
7、对周围的任何环境都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对玩具的兴趣也很短暂。
翟主任提醒,还有一些处在边缘智力的孩子需引起家长的格外注意。这类孩子学龄前的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入学后,一二年级还可以正常学习,常在三年级以上出现明显的学习困难。另外,只是智商低,而社会适应能力不低的孩子,不能说就是智力低下。
早期干预在于学前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教育,采取医学、心理、教育几方面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发挥潜力,增进技能和主动性,使低智能患儿早日康复。治疗目的是尽可能使病儿达到生活自理,增强独立性,学会与人交往和社会生活技能。治疗方法有医疗和心理教育两方面。
(转载)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