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家教释疑>内容详情

浅谈学前儿童家园表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发布时间: 2024-11-26 15:06 作者: 任清岚 浏览量: 1374 【公开】


【摘要】 

有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人以及家长都知道,大部分幼儿都存在家庭和幼儿园表现差异巨大的问题。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广泛关注,幼儿家园表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发现,这个差异通常表现在幼儿的性格品质、情感态度以及卫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本文提出了关于这一现象存在的几个原因及解决方法,供给大家参考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表现差异

一、学前儿童家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幼儿的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幼儿园对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相应的自理能力要求。一般来说,幼儿自理能力包括独立进餐、穿脱衣物、收拾玩具、整理床铺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以及生活习惯。大部分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达到幼儿园所设立的要求,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中基本做到能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反思在家中的幼儿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自理能力。难道在幼儿园学会的小本领一回家就都忘了吗?

幼儿期是培养和训练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尽早帮助幼儿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家长的过度干预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幼儿的情感态度

在实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园内和家内表现出的态度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食物,在幼儿园里抢着吃,回到家中面对长辈准备的食物却又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在情况相似下,对待幼儿园老师和家里长辈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同样是孩子受到了误解,在老师面前委屈的哭了起来,而在自己的外婆面前,却是生气的大声吼叫了起来。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同一行为、同一情境下,孩子的在家“差表现”以及在园“优表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导致幼儿家园表现差异性的原因

学前儿童是单纯的,他所反馈给我们的一定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的产物。我们不禁反思,究竟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成为了这样一个“两面派”。

1.幼儿自理能力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

①家长缺乏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②长辈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③孩子对长辈的过分依赖

④家长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出现害怕孩子自己做的不好的心理。与其让孩子自己磨磨蹭蹭地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帮他来的方便快捷。尤其是一些年长的长辈,对孩子百般宠爱、娇惯,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以至于孩子的自理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另外一些孩子,遇到不愿意做的事就撒娇哭闹,家长也不舍得逼孩子,于是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幼儿园作为一所教育机构,具有自身的规则。幼儿从家庭过渡到学校,自身也从核心变成了茫茫集体中的一员,孩子无法获得独特的地位。因此幼儿之间常常会互相观察,根据老师的奖惩状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在老师心中更高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幼儿竞争意识的产生。

2.幼儿性格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

①家庭中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性

②幼儿在家与在园地位的差异

③幼儿在园与在家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

④幼儿本身心理特点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身具有差异性,且并非每位家长都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随意性大,双方难以形成一致。不一致的教育,导致幼儿难以形成一致的表现。幼儿从家中进入学校,多了几十个要一起分享玩具,分享老师的孩子,彼此之间也需要开始竞争比较。与在家中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当差异出现时,就有可能因适应不当导致性格表现上的差异。幼儿在与家人的长久相处中,情感早已毫无保留的表露,但在幼儿园中,与老师的关系不如亲子关系,加上幼儿园相对家庭生活紧凑,没有很多能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如果长期压抑,就会导致性格表现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幼儿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幼儿园老师提出的要求在家中得不到延续时,幼儿就很难形成习惯,就有可能产生不正确的行为。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差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教育率先性,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家庭中实施的;二是单独性,这一特点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更为突出;三是随意性和随机性,在家庭中教什么,怎样教受家庭生活的因素影响;四是亲情性,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受亲密情感的影响,导致有时对幼儿感情用事;五是持久性,家庭的教育始终在进行,没有一刻停止;六是丰富性,家庭教育的领域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会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学习不同的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幼儿园教育是受社会认可和信任的早期教育,具有自成一体的教育特点。首先是游戏化,在教育的情景下,游戏与教学相通;二是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中”;三是主体化,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四是特色化,幼儿园的教学要针对本班本园的情况开展,体现出特色化;五是整体化和整合化,一方面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教学是整合的,各个领域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两种教育方式的特点与方法具有巨大的差异性,面对的教育对象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形成一致性。而这两种同时进行的教育,却可能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与冲突,所造成的冲击,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重大影响,是引起家园行为表现差异的关键原因。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减少儿童家园行为差异

1.家长要重视儿童的发展需求,树立优秀的榜样

    成人必须是敏锐的观察者,正确分辨孩子的行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及时制止,什么时候只需要观察保护。而一旦家长在这方面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会让孩子为所欲为,难以自制。在孩子面前,作为家长更要时刻警醒自己,为孩子提供一个正面优秀的榜样。

2.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

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且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自理的欲望。还要全家共同努力,保持一致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长期下去,自然就能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3.利用老师的“威严”,形成家园共育

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管用,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而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想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家长应该和老师合作,请老师给予孩子鼓励,甚至是任务。让幼儿在家里也能像在学校里一样能干,并给予进步的幼儿表扬。让孩子能在集体环境的作用下,对自己提出要求,在家中也能约束自己的“差行为”。

4.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要、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作为家长同样如此,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发展以及幼儿园的要求,与幼儿园形成目标一致。家长在了解幼儿园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生活方式约束孩子,与老师形成合力,使孩子将师长的要求变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贯彻家园工作的实施,确保家园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建立沟通的渠道。如果能做好家园工作,形成家园合力,就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的配合有助于老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而让家长更多的与老师一起参与到育儿活动中,也能增进亲子关系,能在家中配合老师完成保教工作。

下面列举一些促进家园沟通与合作的形式: 首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日常交流是最普遍最通用的家长工作形式,主要是利用家长接送的短暂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另外,家园联系簿的运用也能使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得到保障。其他方面,制作家长宣传页,开辟家长园地、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以及家长委员会的建立都能促进家园工作的进行。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细微的问题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必须重视孩子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与每一个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确保孩子能健康的成长。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