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教育云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网站首页>家教释疑>内容详情

终于有人把“教育内卷”讲明白了

发布时间: 2022-09-27 10:03 发布单位: 宜兴市家长学校总校 浏览量: 2728 【公开】

IMG_256

这些年教培行业的爆发,离不开中国庞大的鸡娃大军,鸡娃又反过来促进内卷。

人人都说“教育内卷”,却很少有人能把“教育内卷”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通筋活络梳理清楚。

教育内卷的原因是什么?教培行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教育内卷化?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 做到了。文章很长,但内容详实,非常推荐阅读。读完你会对“教育内卷化”建立系统性认知,文章也指明了一条“反内卷”的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01

何为教育内卷?

大概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内卷这个词横空出世,并迅速流行。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involution,有“向内”的意思。

“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就是:

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困境:

人们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不好,效益越来越低。

这个困境移到教育上来,也很恰当。

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

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教育“内卷化”可能更好理解。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然后所有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

02

对教育内卷的误解

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了一个现实,就是择校、竞争,所有焦虑都来自于择校、竞争。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

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最初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对于这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

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

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

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

大家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

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本科+专科),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

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大家都要竞争,要享受最好的资源。

这个说法同样似是而非。

我们想想,近二三十年以来,哪怕近十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毫无疑问是增加了。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反而更为激烈。

经常有一些大学的硕士、博士因为写不出论文,而走上绝路这种悲剧性的事件。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我相信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勉为其难:这些人可能天生就不是做学术工作的材料,你逼着他们,他们硬撑了那么多年,最后非常痛苦,甚至痛不欲生。

不光在学术领域,在艺术领域也是这样。有人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参加高中阶段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及化学的、计算机科学的,出现了很多金牌选手,每年一届,累积下来的数量是非常多。

但是过了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这些金牌得主到哪里去了?

消失了,看不见了,没有在做科学研究,而是搞房地产去了,做股票去了,等等。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中科大少年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举办的,到现在累计培养了大概2500人甚至更多的毕业生。

不久以前有一个统计,其中只有不到20%的学生在从事科技工作,其他人在各行各业的都有,当老板的也很多。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这些金牌得主的内心并没有对数学、物理发自内心的爱好,只不过因为他们比较聪明,很容易胜任这些学习,而且可以获得高考加分,是作为一个功利性的追求,由此更容易上名牌大学。

很多艺术人才也是这样。拿了大奖以后就消失了,不愿意在艺术上提高,拿到了名校学历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然后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

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如果就是为了要一个名校的文凭,这是容易做到的,却是很不负责任的,是一种对青春的浪费。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所要满足的只不过是家长的虚荣心。

因此,对职业教育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到:

一方面有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是适合做这些技能型、动手型的工作。

疫情以来,美团外卖骑手队伍不断扩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美团专职骑手的学历:

初中占34%,高中占29%,中专占17%,大专占16%,本科及以上的占4%。那么,本专科及以上的共占了20%。

这组数据是比较严格的,是美团高管提供的。

本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外卖骑手的20%,这个数据我们怎么来解读呢?

我个人认为,这些骑手是自强自立的。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放弃了所谓学历的面子,首先自食其力,靠自身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

我觉得,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是非常难得的。

另外,这就告诉我们职业生活的变化,不见得你学了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而且越是在现代社会,职业变化就越快。

这些骑手也不会干一辈子骑手,他们以后又会转向新的领域。

所以,我们对职业要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不要认为从事体力劳动职业性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

在未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非常稳妥的高收入工作、办公室里的白领,不知道哪一天自己的岗位就消失了——就像会计、翻译、银行职员这些岗位正在大量消失。

03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发展自己应变的能力。

讲职业能力,不见得就是炒菜、汽修,实际上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检索和收集信息能力,等等,有很多方面。

前两天,有一位作家郝景芳,发表了一篇文章。她这篇文章的核心是什么呢?

她说:我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

在这篇文章里,她很详细地阐述了她对于未来和职业的见解,我觉得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非常精辟的。

我们经常说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未来社会,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确切地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都是大家在构建、在想象。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知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我们非常多已经习惯的职业会快速消失。

有的人认为,当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进入职业生活的时候,今天的职业可能要流失30%-40%;

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有更多新的职业出现,新的领域、新的技能出现,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职业应该采取的态度。

郝景芳说: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加在一块,一年招一万个学生,我们每年的应届考生八百到九百万,考上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说:‘不行,我至少要上一个985、211。’985、211加在一块,每年招生五十万,概率是5%。

你想想看,你的孩子是要多么优秀,才能在同龄人当中占到前5%?这是不是对子女过于苛刻的要求?

为了这个目标,孩子是不是也可能牺牲掉很多东西,他/她的健康,他/她的乐趣,他/她的个性发展,甚至他/她的生命。”

她说:如果我们光看清华、北大和985、211的话,我们的家长都可以崩溃了,觉得没戏了。

其实关键是我们要看到一个新的职业时代正在到来。

过去我们碰到的无非就是公务员、老师、银行职员、开一个小店,等等,这种对职场的理解,今天已经不是如此,未来十年将会发生更剧烈的变化。

这就是前瞻性。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在市场上有大量优质的新的工作,高薪、体面、有趣、前沿、朝气蓬勃,而且需求量巨大,而且不怎么看中毕业学校。

只要有能力、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获得这些机会,这就是现在的新兴领域和新兴职业。

她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游戏行业现在每年要招聘约50万人,动漫行业每年要招聘30万人,各类产品经理岗位每年要招聘70万人,各类设计师岗位每年要招聘150万人;

仅仅这四个新兴行业或者岗位,每年的招聘人数就达到300万。

还有其他的新兴领域,包括互联网运营、大数据安全、产品经理、建筑设计、影视动漫、综艺、娱乐、直播、销售、游戏开发、宇航科技、文化文旅、生态保护、家庭陪伴、心理咨询,等等。

光这些新兴行业和新兴领域加起来,年需求量就是1000万;也就是说,每年的毕业生全部都放进去,大概也差不多。

而我们学校关注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些热门领域中,包括大数据、动漫、设计,它们的招聘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只要你有能力,你都有可能就业,这和考公务员完全不一样。

郝景芳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具有前瞻性,具有一种超越性的未来观,我们就会知道:

上不了名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特长,尤其是对新兴起的这些领域和职业,没有基本的了解,也没有做过尝试,这才是令人担心的。

如果你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考公务员,只知道这么一招,却看不见在独木桥之外有广阔的道路可以走,而你看不到、不了解,被自己的视野所局限。

回过头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北欧国家、在德语系的国家,高中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比例那么高。

不光是因为这些国家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比较均衡——开卡车的、做修理工,待遇和一个教授是差不多的,这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同样重要的就是,很多学生的兴趣不在于做研究上,而是愿意做一些自己能够驾驭的、比较有成就感的工作。包括开个点心店、做个烘焙、开个花店,自得其乐,又能养活自己,也很体面,收入又不少。

所以,青年一代的职业感和新的社会需求正在出现,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用自己那些顽固不化的、上一代人的虚荣心,去绑架孩子的选择、孩子的未来,给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个人只有相应的空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我们要回到教育价值观的主题。我们教育的价值观,或者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过去说要追求能力,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追求卓越,追求成功,成功是比学历更重要的指标。

但是今天我们还可以往前走一步。

在“后普及教育”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当中,一个人真正成功的评价是什么?

是幸福,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确立这样的价值观,把幸福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的话,我想我们今天的很多行为都会改善。

也就是说,更大程度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让孩子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去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敢于进入各个不同的领域,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未来,这种做法是更接近于幸福的目标的。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

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你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并且把它变成你的职业。你喜欢做的事,你八小时都在做,当然很幸福,八小时之内就幸福了。

还有第二个方面,找到一个你喜欢的人,跟他(她)一块生活,那你八小时以外也幸福了,二十四小时都是幸福的。

这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真正重要的目标?尤其是对家庭教育而言。

家庭教育,不是逼着孩子追求提高排名,或者一定要追求名校学历,而是把孩子的生命安全、健康快乐,最后达成幸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很多家长很不容易,但最后子女却走上绝路了。

其实上不上名校也没那么重要,上一个普通学校,最后结婚生子,其乐融融,不是也挺好的吗?

不要把孩子逼到绝路上去,否则悔之已晚。

如果你足够有耐心,看到了这里,相信无论认同与否,都一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28202231255号    苏ICP备17028899号-2  
版权所有: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       技术运营支持: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